秋夜星辉,江风轻拂。9月27日晚,“当星光跃入大海”——《星鱼》新书发布会在上海前滩休闲公园举行。在以“星鱼奇缘”系列主题光影装置构筑《星鱼》故事中的浪漫场景中,作家周晓枫、马伯庸、张玮畅谈文学与人生。
《星鱼》是作家周晓枫创作的童话。传说,如果星星从天空跃向地球,若能准确跃入大海,就会变成最大的鱼。天上有一对孪生星星兄弟,弟弟小弩决心完成自己的梦想,冒险前往远方;哥哥小弓本应留守星空,却临时决定追随而来。兄弟俩在空中短暂相遇后,就在大气层的冲击波中失散了。从此,变成大鱼的弟弟在茫茫大海中寻找亲人。它遇见过美好也历经凶险,在长途跋涉中感受生命和成长,懂得了梦想与自由中也包含着爱与责任……
围绕《星鱼》的创作、阅读与文学价值,《星鱼》作者、鲁迅文学奖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获得者周晓枫,上海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国家一级作家马伯庸,以及历史科普作家、“历史的温度”系列作者张玮,展开了交流。对谈由上海广播电视台首席主持人雷小雪主持。
创作思考:文学作品应该呈现复杂的判断
周晓枫透露,为了真切描绘鲸鲨的世界,她曾专门在海洋馆夜宿观察:“我把创作中的感情都融入到《星鱼》中,作为一个童话写作者,我需要更多地去接触生活,去发现细节,让人物能有情感和温度。”
她介绍了创作过程中的思考:“任何一个文学作品都带着写作者的经历、情感、立场和态度,我希望文学作品呈现的是复杂的判断,不是简单的思想传递。《星鱼》这个故事包含着我的体验和思考。”谈到书中传递的价值观,周晓枫表示:“所有的选择里,都包含着我们的底气与勇气,也包含着我们受挫的可能,每一种选择都包含着丰富性,我不觉得选择了这一种就是最好的,选择另一种就是遗憾。希望每一个人在选择的过程中,哪怕你觉得有点悲伤,它依然蕴藏着未来的力量。”
周晓枫
作家的读者视角:丰富的层次感吸引孩子打动成人
马伯庸从读者的视角分享了他的阅读感受:“《星鱼》的层次很丰富,是小朋友能够看到小朋友的好、大人也能看到大人好的童话。我原来以为写童话很简单,但是亲身经历后才发现这件事情非常难,因为你既要能够用最简单最朴实的语言,同时也要保持文化本身的底色和文学的色彩。《星鱼》很完美地把握住了成人叙述和孩子阅读的平衡感,使得浅显的故事背后有更深的东西。”
马伯庸
张玮介绍,阅读《星鱼》时仿佛身处一片海洋当中,身边有海龟和鱼群游过。他表示:“周晓枫的文字功力让读者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甚至有让人眼含热泪的感觉。《星鱼》超越了传统儿童文学的范畴,其丰富的层次感让成年读者也能获得深刻的共鸣与反思。这也让我思考在历史写作中如何平衡专业性与普及性,如何让严肃的内容具有可读性而不失深度。”
张玮
跨年龄叙事:好作品是共通的
三位作家分享了自己对于《星鱼》作品中跨年龄叙事的看法。周晓枫说写作是在个人孤独的黑暗里用自己的力量点燃一盏盏光。她的《星鱼》是一部不限年龄段阅读的作品,就像我们的童年、青春期以及成年是一个漫长的面对如何选择、如何去经受考验的过程。马伯庸表示:“不管是现实作品、历史作品、童话还是科幻作品,实际上讲的还是人性。我们要观察到生活中一瞬间能让人感动、能和其他人心灵产生共鸣的点。以这个点生发,每个人写出不同的故事。”张玮谈到当下缺少跨年龄读物的现状,他说家长和孩子之间需要像《星鱼》这样的作品作为连接他们的纽带和抓手。
对谈结束后,现场读者踊跃提问。一位小读者问周晓枫道:“《星鱼》结尾写道:‘人的童年提出了整个一生的问题,但找到问题的答案,却需要等到成年。’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周晓枫回答:“我小的时候有很多问题,比如我以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梦想能否实现?当别人伤害我时,我是否能够原谅他?这些都要靠自己的成长、体会和感受来提供自己的答案。你未来的梦想,都要靠你自己的行动去实现和体验。”
中信出版集团执行总编辑方希在致辞中表示:“在天为星,落海为鱼。《星鱼》是周晓枫作为童话作家的标志性作品,她不是大人故意去说小孩话,而是用自己所有的经验和对世界的理解,去重新构建一个独特的世界,这本书值得成人和孩子一读再读。”
方希
《星鱼》是北京市文联首部以“文学+”模式探索文艺精品IP全链路的项目,该项目负责人、北京文联文艺家服务中心副主任李璐表示,《星鱼》VR影片入围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首届金鸡VR影展单元;由歌手周深演唱的《星鱼》同名主题曲及其MV累计播放量超10亿……起源于晓枫的优秀文学作品,让人看到不同艺术形式对《星鱼》的诠释。
传递阅读之火、播撒文学梦想,现场举行了温馨的公益捐书仪式。
本次活动由中信出版集团和上海陆家嘴集团联合主办,北京市文联、上海市浦东新区妇联、宋庆龄基金会、新山书屋等机构支持。
原标题:《星空下的文学之夜:周晓枫携《星鱼》对谈马伯庸、张玮》
栏目编辑:郭影
本文作者:屈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