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外媒报道,美国参议院16日批准由总统拜登提名的“外交老将”尼古拉斯·伯恩斯出任驻华大使。这也将结束美国驻华大使“空窗”一年多的局面。那么,为何美驻华大使职位经历了如此长的“空窗期”?未来在中美关系中,伯恩斯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为何“空窗”一年多?
16日,美国国会参议院以75票赞成、18票反对的表决结果,批准伯恩斯出任美国驻华大使。这标志着,有关美国驻华大使提名人选的最后一个障碍已被扫清,美国驻华大使为期14个月的“空窗期”终于将结束。
不过这不意味着伯恩斯将立马到任。路透社称,目前不清楚伯恩斯将何时前往中国,也不清楚他是否会在明年2月北京冬奥会举办之前来华。
2020年10月,美国前驻华大使布兰斯塔德辞任。此后,出于对驻中国外交人事的审慎安排,拜登直到今年8月才正式提名伯恩斯出任驻华大使。由于美国国会共和党人的反对,包括伯恩斯在内,美国国务院多个提名人选的批准被进一步推迟。
在外界看来,自中美建交以来,美国驻华大使长期空缺的情况极为罕见。为何这一职位经历了如此长的“空窗期”?《南华早报》道出其中内情。
原本伯恩斯的长期外交履历等都为他赢得了美国两党议员的广泛支持。就连共和党籍反华参议员泰德·克鲁兹也选择不拖延对伯恩斯的提名,因为他认为美中关系太关键,必须在中国设立一名代表。
然而,就在伯恩斯看似稳操胜券之时,美国共和党籍参议员马尔科·卢比奥成了“拦路虎”。卢比奥11月表示,他正在搁置对伯恩斯的提名,理由是担心其此前与中国的商业关系。
不过,在民主党籍参议员克里斯·墨菲威胁阻挠所谓涉疆法案后,卢比奥改变了主意。
就在伯恩斯提名被批准的同一天,美国参议院也通过了所谓“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案”,将提交总统签署。该法案以所谓担忧“强迫劳动”为借口,禁止中国新疆产品流入美国市场。
实际上,除了驻华大使外,美国多个驻外大使岗位在拜登执政近一年后,仍面临空缺。彭博社援引美国公共服务伙伴关系组织(Partnership for Public Service)数据称,参议院仍在考虑近90个国务院高级职位和驻外大使的提名人选。到目前为止,只有32个提名人选获得批准。
《华盛顿邮报》称,有分析指出,数十个高级职位的空缺,正在阻碍美国国务院制定和实施政策的能力。
伯恩斯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即将出任驻华大使的伯恩斯是谁?他又有何来历?
据悉,现年65岁的伯恩斯是一名“外交老将”,此前在美国政府从事外交工作27年,现在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任国际关系教授。他与拜登及美国国务卿布林肯等人关系密切。
据美国国务院信息,伯恩斯曾先后担任过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俄罗斯、乌克兰和欧亚事务高级主任,国务院发言人、美国驻希腊大使和驻北约大使。2005年至2008年,伯恩斯担任美国国务院负责政治事务的副国务卿,相当于美国国务院“第三号人物”。
外界认为,伯恩斯和前四任美国驻华大使一样,不懂中文,并不能算“中国通”。但据《联合早报》报道,伯恩斯担任副国务卿期间,曾直接参与了东亚和太平洋事务局以及其他与中国有关的事务。伯恩斯对中国事务非常了解,“他曾在一个很高的级别上负责美中关系”。他本人也曾于1988年、1989年分别陪同时任国务卿舒尔茨、时任总统老布什访华。
未来在中美关系中,伯恩斯又将扮演怎样的角色?
外界认为,伯恩斯填补驻华大使的空缺,本身就有其积极意义。
有分析称,拜登派其信任的资深外交官驻华,显示其政府有意愿改善中美接触与沟通。拜登显然意识到中美之间存在许多外交的技术性问题,必须由伯恩斯这样的专业外交官处理。
美国乔治城大学专家麦艾文(Evan Medeiros)此前也表示,选择伯恩斯意味着拜登正在寻求与中国建立新的沟通模式。他需要的是“做实事而非作秀、了解大国政治的人”,能够在两国关系中扮演关键角色。
外界认为,伯恩斯对华政策的理解和认识并不偏激,他对华问题的观点相对平衡和全面。《纽约时报》此前就援引分析称,伯恩斯对中国的看法仍相对平衡,可能不会像前特朗普政府的外交官蓬佩奥等人那样极端和僵硬。
在重返政坛之前,伯恩斯谈到对华关系时曾表示,在与中国竞争中,美国必须“积极进取”,但是中美也必须保持合作。然而,在即将重返外交官岗位之际,伯恩斯对华态度出现变化,他对与中国合作仍持开放态度,但更强调美中竞争“底色”。对此,《联合早报》援引分析称,伯恩斯观点与拜登政府对华政策一致,他或将成为拜登对华政策的忠实执行者。
还有分析人士称,伯恩斯或将扮演比政策执行人更关键的角色。美国前官员詹姆斯·格林(James Green)就认为,拜登政府可能将受益于伯恩斯对外交机构的深入了解,新任美国驻华大使可能“既充当信使,又充当参谋”。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