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归来,指挥家张国勇12月28日晚登上上音歌剧院舞台,执棒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带来“红色与经典”党史学习教育系列展演之一“红色血脉”大型交响音乐会,演绎《红旗颂》《梁山伯与祝英台》《晚会》《森吉德玛》《黄河》五部由历代“上音人”创作的中国经典交响乐作品,王之炅、孙颖迪等上音青年教师领衔。
“红色血脉”大型交响音乐会现场
红色基因流淌在上海音乐学院94年的历史长河中。从萧友梅的《从军歌》、黄自的《抗敌歌》、贺绿汀的《游击队歌》、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到贺绿汀的《晚会》、丁善德的《长征交响曲》、吕其明的《红旗颂》,一代又一代上音人创作出一批又一批红色经典。
音乐会以“七一勋章”获得者吕其明创作的管弦乐《红旗颂》开场。《红旗颂》诞生半个世纪以来,吕其明多次修改打磨,张国勇演绎过不少版本,也见证了这部作品的不断完善。“真正经历过苦难,才能知道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张国勇说,“现在的青年教师从演奏技术上来讲,比我们当年高超了不少,所以我们究竟传承的是什么?是老一辈音乐家的创作精神,是上海音乐学院的传统。”
张国勇执棒上海音乐学院交响乐团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首演于1959年,是何占豪、陈钢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创作的作品。它将民间戏曲音乐元素与交响乐融合,讲述了一个中国式的浪漫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首演者俞丽拿的爱徒王之炅演绎了这部作品。“每次拉这部作品都能产生一种内心的共鸣。而且因为是俞老师首演的,更加有一种传承的使命。”王之炅说,“这些年,我一直在很有计划地演奏中国作品。经典虽然很难再去复制,但我们还是要尽力多去创造和传播好的中国作品。”
孙颖迪演绎钢琴协奏曲《黄河》
钢琴协奏曲《黄河》改编自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红色经典史诗,承载着革命记忆和民族精神。李斯特国际钢琴大赛金奖得主孙颖迪和这部作品有着不解之缘。2009年,《黄河大合唱》创作70周年之际,他曾跋涉13081公里,辗转黄河流经的9个省份,多次在岸边奏响这首钢琴协奏曲,完成一场身心的寻根之旅。
“那种震撼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真正感受到小时候古文里念过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意境。”孙颖迪说。因为这次寻访的深刻体验,他时常教导学生“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们讲‘民族魂’,似乎跟我们的日常生活有距离,但当你真正用脚步丈量过那片土地,才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感,我想这就是一种传承吧。”
指挥家张国勇
近年来,上海音乐学院创新思政教育机制,构建“创教演一体化”拔尖创新音乐人才培养体系,开展以文艺创演项目引领思政育人新模式,诞生了交响曲《丝路追梦》《炎黄颂》,歌剧《贺绿汀》,音乐剧《海上音》《梦临汤显祖》《春上海1949》等一批鼓舞人心的新作。
上海音乐学院党委书记徐旭说,要将党史学习教育与上音历史结合起来,让当下的上音人传承上音先贤“和毅庄诚”的校训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演导向,持续谱写出讴歌时代、讴歌人民的新时代精品力作。
题图:王之炅演绎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 图片来源:上海音乐学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