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

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不断发展,党的创新理论也随之不断丰富发展。《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对于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进一步明确理论创新的方位、方向、方法等作出了系统论述。相关论述集中体现在《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这篇文章中。

始终坚守理论创新的魂和根

历史证明,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就必须始终坚守理论创新的魂和根。

灵魂引领方向,脉动关乎生命。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鲜明的政治品格和强大的政治优势。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魂脉,因为这个魂脉背后搏动着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的真理力量,这个魂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征程上不可或缺的“精神之钙”和不断强大的“思想基因”。

坚守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前提,更是中华民族始终能够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促进世界优秀文明成果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根基所在。“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为此,必须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聚变为新的理论优势,不断攀登新的思想高峰。

及时科学回答时代新课题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中国共产党推进的理论创新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

理论创新的活力源自对时代课题的深刻回应与科学解答。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在民族复兴关键时期的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历史上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给我们提出的新考题,迫切需要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提交答案。这就要求我们牢固树立大历史观,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认清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全面系统地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理念、有效对策。

理论创新的深厚伟力植根于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推进理论创新,决不能闭门造车,而是要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沉到一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切关心群众疾苦,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必须尊重人民首创精神,要甘当人民群众的小学生,注重从人民的创造性实践中汲取营养、提炼经验,将其上升为理性认识,凝练为新的理论成果,着力让党的创新理论成为扎根实践、汇聚民智、顺应民意、深入人心的科学理论。

着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

新征程上持续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历史必然性、内在逻辑要求以及经典文本作用,让党的创新理论充分展现出更为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科学性和真理性。

第一,从党的性质宗旨、民族伟大复兴、世界大变局上把握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历史必然性。要在“牢记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的历史自觉中把握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使命性,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高度中把握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重要性,在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的时代定位中把握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紧迫性。

第二,从构建理论“有机体”、锻造理论“整钢”上把握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内在逻辑要求。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要做到纲举目张,围绕“十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十三个方面成就”等主要内容,整体性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骨架和精髓,构建理论的“有机体”,锻造理论的“一块整钢”。

第三,从加强对新思想原著的学习和研究上把握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具体发力点。必须把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摆在推进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突出位置。当前,重点是学深悟透《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对其中涉及的重大理论判断和重大理论命题,以及对各领域提出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等,要加强学习和研究,从而进一步夯实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的研究阐释根基。

作者为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原标题:《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深化对党的理论创新的规律性认识》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本文作者:吴海江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邵竞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