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央视揭网购故意发错货骗局# 冲上社交媒体平台热搜第一名。用户网购7元商品后,诈骗分子故意寄出残次品,并以“售后理赔”为由诱导添加私人联系方式。随后通过小额刷单返利骗取信任,逐步诱导大额转账后便以操作失误等借口,吞没资金5万多元。警方提醒:引导至第三方平台进行的“售后”或“刷单返利”都是诈骗,切勿相信。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网上零售额155225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30816亿元,增长6.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6.8%。网购发达,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商品良莠不齐。在黑猫投诉平台,以“发错货”为关键词搜索,共有85197条投诉。诚然,有的“发错货”可能是商家无意为之,但故意寄出残次品且变成“刷单陷阱”则涉嫌诈骗,必须警惕!
“故意发错货骗局”为什么屡屡得逞?一方面,诈骗分子违法成本低,几百元押金加40元营业执照即可开店,“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另一方面,平台审核不到位,监管力度有限。加之,消费者贪利心理被利用,因小额返利防范意识松懈。
警方提示,“刷单、点赞、做任务”皆为诈骗,国家法律法规明令禁止此类虚假商业行为。建议消费者从官方渠道购物,同时,保存好订单信息和沟通记录等证据。切勿扫描或点击来历不明的二维码和链接,切勿下载陌生APP,更不要轻易充值、转账。
治理刷单诈骗,不仅需要消费者提高警惕,更需要平台监管责任与法律执行力的双重加固。
作为连接商家与消费者的桥梁,平台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时监测交易参与者的行为和物流信息,做好异常预警,“事出反常必有妖”。同时,构建数字治理准则,通过亮黄牌、累计记分处罚制等方式,落实监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不法商家为欺诈行为付出应有代价,电商平台筑牢反诈防火墙,公众牢记“刷单返利红线碰不得”,清朗的网络消费生态方能真正可期。
原标题:《微言 | “故意发错货骗局”为什么屡屡得逞?》
栏目主编:范兵、张裕
本文作者:文汇报 付鑫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