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飞视角下的江湖,虚幻与真实并存,荒诞与孤独相伴。读海飞新作《一个人四海为家》,有一种侵入肌骨的荒凉感,它来自迥异时代三个男人相似的命运处境。
“我”是故事的叙述者。在前妻眼里,“我”是“一片随遇而安的树叶”;在领导眼里,“我”可以视而不见;在同事大刘眼里,我“不思进取”;在大家眼里,我“精神有问题”。但是,一个在现实世界活成异类的男人却有着无比丰富的内心世界。“我”痴迷木雕,对所有的木作、雕工和产地如数家珍,精神的富足和现实的暗沉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老实木讷的外表和内心的狂野丰富形成了极大的反差,开篇作家的笔便喷出了无数的烟雾,将主人公笼罩在忧伤和孤独之中,而人性的清高在一片幽暗阴沉的背景中泛着凛凛白光。
文学作品中,小人物反抗命运的故事比比皆是,而《一个人四海为家》中的反抗,则是通过一个小人物的想象去塑造出一个英雄人物。“阿普将军”是“我”从网上淘来的一个木雕件,是一名秦朝的将军。南征北战的“阿普将军”既是主人公的所爱,也是他内心的真实幻象。现实的困境让“阿普将军”成为主人公内心反抗的出口,听他讲征战六国的故事,借助他的形象去世间打抱不平惩奸除恶……现实的“我”和理想的“我”在白天黑夜撕扯,阿普将军说:“有很多事情,规则管不了的,由我来管吧。”借助英雄人物反抗命运,既是小人物的无奈,也是他们的唯一出口。
海飞的语言,清丽、孤独、哀伤,带着些许他少年时就喜欢的川端康成的味道。小说采用套叠式的叙述方式,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交代了自己的困境和爱好,又通过“我”杜撰了“阿普将军”的故事,再经由“阿普将军”的嘴,塑造了清朝木雕匠人“二呆”的形象。三个男人,都无家可归,一个被妻子嫌弃仕途不顺离了婚,一个爱上了牧女阿朵却战死疆场魂无所依,一个所爱的姑娘死于伤寒竹篮打水一场空。秦朝的土地、清朝的绣楼、当代城市的职场,三个男人囿于困境,带着生者的悲凉。他们所有的外在追寻其实都在完成一个人的内心旅程。“我”在木头中沉溺,“阿普”流浪在路上,而那个会雕木头的清朝东阳人“二呆”,似乎成了我的前身。三个故事交叠在一起,讲述爱情、人性、孤独、寻觅以及抗争。
文章构建了三个空间,生命的不确定性蛰伏其中。文末,“阿普将军”走向了大海,让我想起了里尔克的诗:“我认出风暴而激动如大海,我舒展开又卷缩回去,我挣脱自身,独自置身于伟大的风暴中。”一个人四海为家,一个人走向大海,何尝不是在走向一种更开阔的人生?
原标题:《海飞:四海为家,走向一种更开阔的人生》
栏目主编:陆梅
文字编辑:郑周明
本文作者:夏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