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总投资约75亿元的蓝湾进平新能源项目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开工。开工仪式现场,韩国进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潘载镛用不太熟练地普通话向记者表达自己的兴奋:项目签约是在2月,进度却丝毫不受疫情影响;仅仅4个月后,公司又拿到了施工许可证。“这样的速度,在别处闻所未闻!”说话时,他脸上溢满了藏不住的笑意。
进平项目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储能装备系统研发和制造,将建设动力锂电池中国销售中心、动力锂电池研发中心、9gwh动力锂电池生产线。“新能源行业发展迅速,晚一天进入市场,难度都会增加不少。所以要尽快建厂,尽快生产出产品。”潘载镛说。而对临港新片区而言,该项目将填补区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电池、电机、电控领域的结构短板。
可以说,尽快签约、尽快开工、尽快达产,是双方共同的愿望。也正因此,第一次正式接洽后,项目落地的初步意向就已敲定,后续的对接工作也很顺利。虽然疫情突如其来,新片区管委会还是以电话、微信等渠道与进平新能源保持沟通,按节点推进工作。2月13日,潘载镛坐在韩国的办公室里,在一场“云签约”仪式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2月的那场“云签约”。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供图
签约之后,工作重心转到了供地、审批上。临港新片区投资项目审批审查中心介绍,为满足进平方面尽早开工的需求,中心采用了并联审批、告知承诺等一系列创新模式。项目所在地块在奉贤区内,原先属于农业用地,按以往流程,要先办理农转用手续,办结后再开展出让征询等举措,耗时颇久。审批审查中心同步并联开展农转用办理与其他流程,6月10日,进平新能源与新片区管委会正式签订土地出让合同,节省了一个多月的时间。
开工前,还有个“插曲”,险些拖延了项目进度。“前段时间,进平新能源项目方遇到了资金压力,一时无法付清土地款项。如此一来,他们就无法及时拿到建设用地审批书,不能办理后续的施工许可证。”项目投促专员孙文华赶忙与规划和自然资源处商议,以“容缺承诺”的形式予以解决,“在企业信誉值得信赖的前提下,采用告知承诺模式,能尽可能地减少这些‘插曲’对项目进度的影响。”进平方面负责人承诺尽快补齐剩余款项,并在告知承诺书上签字盖章后,拿到了建设用地批准书编号。孙文华再协助进平新能源备齐其他材料一同递交建设和交通管理处,当天就拿到了施工许可证。
开工仪式现场。 孟雨涵 摄
这些创新举措,多数是由审批审查中心探索出来的。这个今年年初新设的“年轻”部门,承接了新片区内各投资项目全流程审批,更肩负着临港新片区“审改”工作,致力于优化审批审查流程。一个项目从审批到验收涉及到的各部门处室,均派专人进驻中心。临港新片区投资促进服务中心派驻的投促专员,则担任各方之间沟通“桥梁”。他们与项目方沟通项目进展,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关键时间节点及时督促、指导项目方开展工作;确认项目单位材料提交后,提醒审批人员及时开展审批工作;沟通协调各处室解决项目推进中出现的问题,全力以赴促开工。
孙文华告诉记者,以前有个项目,在设计方案征询时卡在了交警征询这一环,历经反复修改。吸取经验,在进平项目方案设计阶段,她与规资处协调,跨前一步,指导修改。经历了“预征询”,进平项目的设计方案在正式征询时得以顺利通过。
“在这样的机制下办公,效率也更高。”她拿出一份产业项目审批优化流程图,图上用不同的色块、箭头标注出了在项目不同阶段各方先后要做的各项工作,“为了便于项目方了解整个审批流程以及掌握需要提交的各类文件资料和相应的申报步骤,中心专门针对各类项目制作了审批流程图。顺着流程图开展工作,就不会再出现诸如‘现在该谁干什么’的困惑。”记者注意到,这张流程图标注了“3.0版”。孙文华解释,审批流程在不断优化,流程图也在相应更新。进平新能源项目正是在审批审查中心的帮助与这张流程图的指引下,在短短4个月内实现了签约到开工的“临港速度”。
栏目主编:王志彦
本文作者:胡幸阳
文字编辑:胡幸阳
题图来源:孟雨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