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下午,在江苏考察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前往南通博物苑,参观张謇生平介绍展陈,了解张謇“实业救国”、发展教育和社会公益事业的事迹。
外观看似不起眼的南通博物苑,但创立比上海博物馆还早了50年。历史上,这是中国人独立创办的第一座公共博物馆。这座博物馆由著名爱国实业家、晚清状元张謇于1905年所创办,被视为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祥地,其办苑宗旨为:“设为庠序学校以教,多识鸟兽草木之名。”
张謇关于博物馆的思想很丰富,其中最主要一条就是,他认为博物馆可以“导公益于文明,广知识于世界”。在那个时代,张謇就发现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有一个很大的区别,虽然大家都有文物收藏,但在发达国家,人们把文物收藏社会化,让所有人一起共享,而在中国文物收藏都是私密的。显然,这个现象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张謇敏锐地抓住了这个问题,他希望从博物馆入手,进行社会改造。
1905年,张謇在濠河之滨,将建设中的通州师范学校的公共植物园辟为“博物苑”,自任“苑总理”时,他设想创立一个学术、文艺荟萃,兼养禽兽种林木的地方。博物,本意正是动物、植物、矿物、生理等学科的总称。据文献记载,最初南通博物苑的藏品分为天产(即动植物)、历史、美术、教育四部,陈列于展馆内,而大型文物标本则展示于室外。据了解,这里还陈列过从吕四海滨出土的十多米长鲸骨架及苑藏诸多其他动物的骨骼标本和化石。
2013年7月2日 张謇个性化邮票江苏南通首发 ,一名小学生在张謇先生的故居濠南别业前展示张謇纪念邮票。
其中,中馆是博物苑内最早的建筑,安置了观测气象的仪器,每日发布天气预报,是中国最早的气象观测机构。南馆始称博物楼,是苑内的主要陈列处所,楼下展出动植物标本,楼上陈列历史文物。除此之外,张謇还广植花草树木、精心设置假山、荷花池、风车、水塔等,丰富了苑景。“南通博物苑是清代末年中国人与世界接轨的一个创举。”南通博物苑苑长杜嘉乐说,“这里既是一个博物馆,又是一个植物园、动物园。这种形态可以称为今天讨论的多样性博物馆的范例。”
2016年9月2日 中华慈善博物馆正式对公众开放。该馆位于清末状元、近代著名慈善家、中国首家公共博物馆创立者张謇先生创办的大生纱厂旧址。 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清末金石学家端方也较早提倡将古物公之于众,他把自己的毕生收藏建成陶斋博物馆。端方和张謇也是好友,得知张謇以私藏创建南通博物苑时,端方便送来很多文物收藏给张謇,以表支持。
如今的南通博物苑依然作用巨大。2016年起,南通将5月23日确定为南通企业家日,就是在1899年5月23日,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的正式开工投产。同样是这天,南通会隆重表彰“张謇杯”杰出企业家。同时,南通市委、市政府决定将荣获“张謇杯”杰出企业家的创新创业事迹在南通博物苑陈列展出,这也是对“张謇杯”杰出企业家所作贡献的充分肯定和褒奖。
张謇在南通这座城,留下了诸多第一。比如在生态文明方面,百年前,张謇这位南通先贤倡导颁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森林法》,此外,张謇还将五山地区规划为“花园及风景区”,如今南通将这一梦想变为现实。2016年来,南通启动实施了城建史上生态修复和保护投资力度最大、措施最有力的工程——五山及沿江地区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建成后,成为南通名副其实的城市绿肺和生态客”,并取得了狼山国家森林公园金字招牌。
栏目主编:孔令君
本文作者:江南
文字编辑:孔令君
题图来源:新华社 许丛军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