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上海“南京路”的赫赫有名,南京的“上海路”显得低调了许多。
外地人来南京基本是冲着中山陵、夫子庙、紫金山,很少会想到去上海路打卡。这条被命名为“上海”的路,不过是南京市中心的一条普通街道而已,连网上的介绍都如此简单:上海路位于南京市鼓楼区,南端与位于秦淮区的汉中路、莫愁路相接,北端止于北京西路和云南路路口,长约2公里。它没有像上海的“南京路”那样成为大上海繁华的想象符号,也没有被编织进历史文化的故事脉络中,更没有引起众人的关注与驻足。这条始建于1935年,以当时“中央直辖市”上海市命名的并不年轻的街道,并未撑起宏大历史文化叙事,它只是静默地同南京的生命一起成长,收敛起响亮名称的光芒,安静铺叙老南京生活的记忆,如同被潜藏多年的老酒,等待有人开启它的温柔与醇香。
漫步在如今的上海路,两纵列的老房子密密排在街道的两侧,高高的人行坡贴合着街道来来回回地起伏,像极了人生的高高低低、沉沉浮浮。如果驱车驶过,上海路很容易被忽略,但如果用双脚丈量上海路,街道的景象就大不同了。它绝对是南京值得探索的一条老街,旁逸斜出的惊喜像春天里伸展在街道外侧的蔷薇,如此迷人。
上海路的“惊喜”在于它的混杂,在上海路,你依然可以发现历史的残留记忆,那些属于过去年代风格、样式与审美的“便利店”,逼仄的“男女棉衣”店铺等隐藏在不起眼的角落,在斑驳墙壁、粗粝水泥的衬托下瞬间将人引入过去的生活场景。抬头一望,老式的家属楼、密布的电线杆、晾晒的衣服都在昭示着老南京生活的烟火气息。
上海路,这个名字下的主流依然是老南京的日常生活,它给快速变迁、日新月异的城市生活按下了一个慢键,分布在上海路边上南秀村、陶谷新村等诸多居民区让人们窥见属于日常、平凡、个体的温暖诗意。从这方面来说,上海路可以称得上是南京的“记忆之场”,它保留了急剧变化世界中的老南京记忆,老房子、广告牌、栏杆……成为探寻老南京的记忆所系之处。
如果说上海路上老南京的记忆蒙上了滤镜的色彩,活跃着旧时光的生命力,那么鳞次栉比的新兴店铺则凸显出文艺的色彩。上海路的混杂不仅在于新旧南京城空间面貌的浓缩,还表现在隽永的日常、随性、诗意和文艺、商业、年轻的和谐并奏。
每一个慢步行走的人或许会惊异于上海路自然散发的文艺气息,在上坡、下坡、拐角的瞬间,不经意间就会遇见一间小小的、精致的、文艺味满满的店铺。无论是面包店门口悬挂的硕大波点蝴蝶结、工业风元素的酒吧、绿色门帷的书店还是咖啡馆门外座椅上“葛优躺”的大狗熊玩具,鲜明的标识与不经意的氛围吸引着来来往往的年轻人。
走进“like sunday like rain”咖啡店,看名字就似乎能感受到从电影流淌出来的诗意与美感,憨态可掬的秋田犬窝在小木屋,人们坐在木质沙发上谈天说地,难得的松弛与自由。这种不落俗套、不刻意的文艺风如同老南京的生活一样,它仿佛是自然生长着,并没有因外界快节奏而要迎合或改变自己的意思,也从来没有用喧哗的色彩或吸引眼球的文字一股脑将所有的内容都抖落在你面前。
如果说上海路的日常生活是文艺的,那么上海路的美食则不然,唯有在美食上,它呼应了“大上海”包罗万象的特点,尽显“国际”色彩。从金陵菜、新疆菜到西班牙菜、印度菜、日料等等,一路吃下来似乎也将世界游览了一圈。大多数餐饮店面并不大,墙壁却有着鲜活的色彩,西班牙的橙黄色、日料的海蓝色为上海路增添了活力,比如许多南京大学师生喜欢来的一家西班牙餐厅,只能容纳两张桌子,小小一间店只有老板一人忙活,逼仄的空间却没能阻挡络绎不绝的排队人。还比如,路口开了好多年的梅花糕小店,在中外混搭、小而精致的文化调和中,使得上海路成为南京不多见的藏着“大世界”的文艺街区。
南京的上海路虽然没有大上海的热闹与繁华,但是却在集聚多元、营造混杂的文化空间中,以另一种方式完成了对“上海”之名的想象。
栏目主编:孔令君
本文作者:张娜
文字编辑:陈抒怡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苏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