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少有人知道,龙华24位烈士中,有三对爱人:一对妻子怀孕的夫妻、一对新婚夫妇和一对作家爱侣。他们有年轻的生命,美好的世俗生活,然而当死亡威胁降临,他们对革命的忠诚没有丝毫动摇,选择同生共死,不负爱情,更不负信仰。
4月24日下午,兴业讲堂“学党史、创未来”系列讲座第二讲“在黑暗中求索——墓碑下的爱情”开讲,资深电视媒体人、上海史研究者于其多作为主讲嘉宾,带现场和线上观众追忆先烈的革命爱情。
年轻的孕妇
牺牲在国民党乱枪之下时,她年仅21岁,怀有数月身孕,腹部隆起明显。在今天看来,21岁,不过是一位还没有大学毕业的少女,对未来怀有无限憧憬。
黑白照片上的李文,面容清秀,目光清澈而坚定。这位家境殷实的江苏武进姑娘,19岁进入中共中央宣传部《红旗》杂志担任机要员,爱上了比自己年长八岁的同乡青年、《红旗》发行部主任恽雨棠。
李文
1930年秋,恽雨棠临危受命,被任命为中共南京市委书记。在“南京搞暴动”的指令下,党的力量过早暴露,党组织六次惨遭破坏,几乎陷于停顿;7月至10月间,南京210名党员被捕牺牲近半。恽雨棠临行前,李文刚生下一个女儿,情况危急,他们不得已将孩子送进了育婴堂。年轻的李文亲手送走了第一个孩子,痛哭不已。
好在一年多以后,李文再度怀孕,夫妻俩十分兴奋。然而好景不长,1931年1月中旬,恽雨棠因汇报工作由宁返沪。由于叛徒出卖,1月18日,恽雨棠和李文在新闸路住所同时被捕。2月7日晚,24名烈士被乱枪杀害,国民党明知李文有孕,仍然残暴地枪杀了她。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方寻找,恽雨棠和李文的女儿下落不明。李文哥哥多年来始终保存着妹妹的一张照片,而恽雨棠甚至没有留下任何影像,令后人无从想象这位青年革命者的昔日风采。
囚车上的婚礼
蔡博真和伍仲文,是龙华24位烈士中一对真正的新婚夫妻。蔡博真出生于广东梅州,原本在广州一家石油公司做文书工作,体面且薪酬不错,但他坚定追求建立一个光明的社会,甚至不惜抛弃生命。蔡博真参加了1927年的广州起义,起义失败后撤退至苏联中山大学。同为广东人的伍仲文则早他两年,在参加省港大罢工后来到苏联中山大学。
后来,两人先后来到上海市闸北区工作,伍仲文任共青团闸北区委书记,蔡博真任闸北区委宣传部部长,两人逐渐擦出爱情火花。但是,伍仲文在苏联经历了一段失败的婚姻,对于是否再婚,她一直心存犹豫。
伍仲文
这对情侣被捕后,与其他同志一起被转运至淞沪警备司令部,作为有丰富经验的革命战士,他们明白等待自己的是死亡。转运囚车上,大家提议蔡博真与伍仲文结束苦恋,直接结婚。于是在狭小的囚车里,在志同道合者的祝福中,他们结为夫妻。
由于长期从事地下工作,蔡博真也没有留下一张照片,甚至连出生年月都不详。于其多曾查阅浩瀚资料,查到一位老同志的回忆录里写道:“蔡博真瘦瘦高高,性格非常内向和沉稳。”还有人表示,他应该比妻子伍仲文小两岁。
据目击者称,伍仲文是24位烈士中最后一个倒下的,身中13枪,牺牲时年仅28岁。
“纠结”的情侣
龙华24烈士中,有五位左翼作家联盟成员,冯铿与柔石是其中两位。柔石原名赵平复,代表作有《为奴隶的母亲》《二月》等,经典电影《早春二月》正是根据其作品改编,鲁迅先生高度评价柔石的文学成就。
早在浙江一师读书期间,17岁的柔石就在父母之命下与大他2岁的吴素瑛结婚。妻子勤劳朴实,却不识一字,与思想进步的柔石毫无共同语言。柔石恳切地教她读书识字,妻子不屑一顾。痛苦的柔石选择离开家乡,出走上海。
柔石
而冯铿也同样痛恨封建礼教。冯铿原名冯梅岭,出生于广东潮州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有一位年长她10岁的姐姐冯素秋。冯素秋容貌甚美,颇有才华,个性独立向往自由,却陷于不幸的包办婚姻,郁郁寡欢,31岁因肺病早亡。姐姐临终时对冯铿说:“我们做女人的受罪特别深,你要有志些,将来替女人复仇。”
冯铿(左)与许峨
早期革命思想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姐姐的悲剧,激励冯铿走上左翼作家道路。在上海,柔石与冯铿相遇,然而当时柔石有妻子,冯铿正与另一位左翼作家许峨恋爱。两人纠结许久,最终走到一起,1931年1月公开恋情。然而就在新生活开启时,他们双双被捕入狱。
牺牲时,柔石28岁,冯铿23岁,他们刚刚绽放的爱情和文学才华,在血泊之中戛然而止。
栏目主编:徐瑞哲
本文作者:侍佳妮
文字编辑:侍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