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宝兴居委会最近搬家了。因为宝兴里被征收,居委会就从宝兴里弄堂搬到了马路对面的金陵东路443号。
“居委会的门窗对着宝兴里,我们日日都能看到对面。”宝兴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徐丽华笑着说。从最后一户居民搬离宝兴里已经过去一年多了,但奋斗在宝兴里旧改中的日日夜夜,对他们来说,仿佛就在昨天。
宝兴里地块,涉及1113证居民,仅用172天实现了居民100%自主签约、100%自主搬离,创下了上海中心城区旧改居民自主签约、自主搬离的新纪录。其意义,不仅在于数字、新纪录带来的振奋,更在于这里是上海旧改破题的一块“试验田”。
宝兴居委会的办公室墙上挂着“宝兴十法”:一是一线工作法;二是精准排摸法;三是党员带动法;四是危中寻机法;五是平等交流法;六是循序渐进法;七是钉钉子法;八是换位思考法;九是组合拳法,十是经常联系法……如今,“宝兴十法”已成为推动上海其他地块旧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最近,我们再次走进宝兴居民区,与基层干部一起回忆旧改中难忘的一幕幕,一起探寻“宝兴十法”为何能成功?其内涵和要义究竟是什么?
居民能开第一扇门,也能开第二扇门
【镜头·大军家的故事】
“拿金陵东路附近的两套房子来换,否则免谈!”宁海东路上,一处低矮的房屋内,旧改居民大军向上门做动员工作的徐丽华与居委干部熊长江,丢下这么一句话。
旧改一轮意愿征询,只是向居民征询“是否愿意旧改”,尚不涉及补偿方案,绝大多数居民表示赞成或不反对。但大军家坚决不愿意,“没商量”。
居委干部与征收所工作人员几次上门询问原因,大军说出的“不愿意”理由一会儿一变。
刚走出大军家,徐丽华就开始琢磨。“他不像不讲理的人,不同意征收的背后,应该另有原因。”
直到他们第五次上门拜访,大军才说出了真正的顾虑:这套房是他父母留下的,他有几个兄弟姐妹,没有征收,大家尚可平安无事,一旦征收,他担心家庭矛盾爆发。
“我向你保证,如果真的因征收出现家庭矛盾,我一定尽最大努力为你们化解矛盾。”“70后”徐丽华平时话不多,但掷地有声。
居委干部与征收人员一次次上门,已让大军感受到诚意,又听书记这样表态,他原来的“坚持”有些动摇了。
一轮意愿征询的前夜,徐丽华等又一次敲开大军家的门。
“我打听过了,一轮征询达到90%同意率,就算通过。有没有我这一票,对结果没影响。”大军的态度明显缓和了,但还是不愿意投票。
“按照现在的形势,通过第一轮意愿征询没有悬念;但没有你们一家的同意票,会成为我们的遗憾。我们今天来,只是想请你和老伴一起到现场见证。”徐丽华说。
2019年8月23日,宝兴里旧改地块一轮意愿征询投票的第一天,现场人山人海。
大军的老伴来到现场,投下了同意票。大军这天也来了,但没进场,站在远处看着。
【画外音】
旧改是民心所向,但真的来了,一些居民又“怕”起来:“怕”旧改不公平,自己吃亏;“怕”家庭矛盾,因旧改一触而发;“怕”生活大变动,自己适应不了……
征收工作一开始,街道居委干部就统一认识:居民对旧改有自己的想法是正常的,我们欢迎居民提想法。
街道居委干部与征收所工作人员组成一个个征收小组,分块包干,走进一户户居民家。
“谁家是什么居住情况?谁家有什么特殊困难?谁家对征收有什么想法?谁家提出什么要求?……”每户人家记下几行,每个小组都有十几页这样的“问题清单”。
像大军一样,因为有顾虑,有些居民不肯轻易敞开心扉,基层干部就发扬“钉钉子”精神:利用一切时机,建立起与居民的连接,拉近与居民的距离。
看到几位观望的居民坐在弄堂内的小板凳上聊天,徐丽华“大大咧咧”凑过去,有一搭没一搭地聊着,闲话间宣传解释了旧改政策。一次两次三次,在她的软磨硬泡下,几位居民讲出了自己的顾虑……
一位居民对征收很抗拒,不让居委干部进门,居委干部就在门外等。一等一个多小时,居民见居委干部还在,抹不开面子,就打开铁门、隔着纱窗与居委干部聊几句。“居民能开第一扇门,也能开第二扇门”,没过几天,居委干部又来了。如此,上门十来次后,居民终于打开了门,也渐渐解开了心结……
“只有把居民的情况了解清楚了,才能精准解决问题。”徐丽华说。
徐丽华(左)在与居民交谈。
俯瞰宝兴里地块
政策刚性边界不能破,为居民争取利益不含糊
【镜头·华叔家的故事】
“这不合理,我家的阁楼和别人家的不一样。”旧改居民华叔拿着尺子,站在自家阁楼内,对居委干部许先铭嚷嚷。
2019年12月,多方征询居民意见后,宝兴里地块征收补偿方案出台了,每户家庭这天都拿到了自家的“房屋征收补偿测算单”。
按照地块出台的房屋征收补偿办法,对阁楼部位面积的计算是:高度在1.2米到1.7米的部分,按照实际居住面积的二分之一计算。
一看这标准,华叔不干了。
华叔家的阁楼是有些不同:人家的阁楼墙壁两侧一样高,老王家的阁楼一面墙高1.5米,一面墙却有2.05米高。
“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了,现在连跳楼的心都有了!”华叔太太突然冲到两人面前,面容憔悴、声音颤抖。
“阿姨,不要激动,当心身体。”许先铭赶紧安慰她。
“80后”许先铭长在宝兴里,他家15平方米最多住过7口人,因为房屋太小,上了小学后他就寄宿到别人家。
他深知“面积”对住在老房的居民意味着什么。为犄角旮旯的十几厘米空间,邻居间可以闹僵到十几年不说话。
“你家的情况比较特殊。但政策上的事,我说了不算。我一定会把你家的情况反映上去,给你们回音。”许先铭临走时,要来了华叔自己画的阁楼房型图,还嘱咐情绪激动的华叔太太要好好休息。
他去找物业、找征收所,和居委、街道领导都汇报了华叔家的情况。“那几天,只要看到领导,我就冲上去,拿出房型图上前问,这样的情况如何处理?”
华叔家的情况很快得到了回应。征收所专门开会讨论,决定对他家阁楼按照面积的三分之二计算居住面积。
在许先铭的劝导下,华叔夫妇接受了这一结果,并在二轮征询中如期签约。
“小许的努力,我们都看到了,感谢!”华叔太太说。
【画外音】
宝兴里地块征收补偿方案出台,才是“真正的考验”开始。
这一天,居委干部顾赟明显察觉到居民态度的变化。两位平时见面时会打个招呼的阿姨,都不搭理她了。
“补偿方案与一些居民的预想有落差,居民觉得吃了亏,一股气都撒在了我们身上。”
但换位思考一下,顾赟理解他们,“盼了那么多年旧改,居民们只是想多拿些补偿款。”
许先铭的父亲在外面听到邻居议论补偿方案,回家对小许说:宝兴里是“黄金地段中的钻石地段”,政府给出的评估单价应该更高。
“不能光看单价,要看总价。宝兴里旧改中有很多‘福利’政策,全加起来,最后能拿到的补偿款并不低。”许先铭故意提高嗓门与父亲说话,声音透过不隔音的墙壁飘向了邻居家。
一位阿姨神神秘秘地对徐丽华说,宝兴里地块是市领导关心的,你们肯定会“创造条件”让这个地块生效。
“市领导关心我们宝兴里,是为了旧改提速,不是提价。咱们这是依法征收,不是领导工程。大家可不要因为误解,错失了改善生活的机会。”徐丽华语重心长地劝导。
政策的刚性边界固然不能突破,但基层干部维护居民应得权益、为居民争取最大利益,丝毫不含糊。
吉阿婆对房屋面积测量提出异议,征收所工作人员贺文斌上门测量了七八次,结论是“与第一次测量结果一致”,吉阿婆这回认可了。
顾亚影家是宝兴里公认的“装修最精致家庭”,请设计师设计,家具是定制的。补偿政策规定,室内装修补偿因实际情况而定。居委干部唐晓亮为此专门到征收所为顾家做了登记备注,重点说明了他家的装修情况。
“应该属于居民的权益,我们一定让居民拿到。居民没有想到的‘福利’政策,我们也要帮他们想到。”顾赟说。
人心都是肉长的。看到居委干部是真心为群众着想的,不论最终结局如何,大部分居民都能像华叔一家一样表示理解。
2021年居委换届选举后,居委干部们合影。从右往左,分别为许先铭、顾赟、徐丽华。
二轮征询中,同意率超过法定生效率那一刻
不是为了让居民搬走,而是让他们过上好日子
【镜头·汪阿婆家的故事】
旧改征收通知一贴出来,唐晓亮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自己包块内的汪淇阿婆家。
汪淇家是个典型的“老养残”家庭:80多岁的汪阿婆与60多岁的儿子相依为命,儿子重度残疾且常年卧病在床。
汪阿婆不识字,身体也有轻度残疾,平时不太出门接触社会,上医院看病、到储蓄所取工资,一个人都做不了,需要居委干部帮忙。
“老太太什么都不懂。看不懂征收协议,不会租房子,更不要提以后买房子了。以后如果住到新地方,他们要从头适应,挺难的。”
唐晓亮是个身高一米八的“大块头”,但心思特别细腻,他立刻将汪淇家的情况汇报给居委与街道领导。
为解决汪淇家的难题,街道专门开会讨论,为汪淇家定了一套服务方案:搬家、租房以及后续可能的买房,街道居委的服务都会跟上,全部跟到底。
为妥善管理以后拿到的征收款,街道发动区人大代表、居委干部、社会公信人士等组建了一个民主管理小组,帮忙监管。
汪淇家有套红木家具,不打算搬走了,街道对接了拍卖所按照市场价格卖掉,又为她家争取到近万元。
“汪阿婆,红木家具帮你卖掉了,到时候你又可以拿到一笔钱啦!”唐晓亮趴在旧改居民汪淇的耳边说。汪淇点点头,脸上露出了笑容。
汪淇的儿子后来去世了,她搬到了居委帮忙租借的房子,居委还帮忙请了保姆照顾她。
现在,唐晓亮经常会打个电话过去,问问老人的情况。汪阿婆说,儿子去世,总归是难过的,但自己压力小了。现在的居住条件比以前好多了,自己一个人,买不买房都无所谓,过得还挺舒心的。
【画外音】
旧改,不是为了让居民搬走,而是让他们过上有品质的生活。这是基层干部始终怀着的初心。
地块内老年居民多、困难群体多,在旧改中,街道居委干部把他们作为重点照护对象,扶一把、帮一段、送一程。
有老年居民与大病患者提出,因为经常要去某家医院看病,希望能留在中心城区。街道联系相关部门筹措了一批区内安置房源,提供给他们进行选择。
有些居民生活较困难,在宝兴里附近做些零工,他们担心旧改后,搬到其他地方,自己的工作没着落。街道联系了区相关部门,帮助他们对接了一批区内工作岗位。
对于像汪阿婆家这样无法处理旧改中诸多事务的家庭,居委指定居委干部全程服务,一跟到底,直到安顿好。
宝兴里旧改生效后,居民陆续搬家
老居民陈裕生夫妇搬走后,又回来看看
……
2020年6月26日,宝兴里最后一户居民搬离。宝兴里旧改自此落幕,但留下的温度不会褪去。
来自上海各区的一批批基层干部,来宝兴居委会取经“宝兴十法”。一位街道干部说得好:“新时代群众工作,各家各法、没有定法,贵在得法。‘宝兴十法’的真谛,是一个‘情’字。党员干部将把旧里群众当亲人,对老百姓的事用心用情去做,这才是宝兴里旧改成功的关键。”
可喜的是,在宝兴里旧改的磨炼中,一批年轻的基层干部培养了与百姓的深厚感情,锻炼出服务居民的能力。
“90后”顾赟是个上海小姑娘,在宝兴里旧改中,她不止一次委屈流泪,但擦干眼泪,硬是敲开了最难敲开的居民家门。最近,小顾在居委换届选举中当选居委会主任。
“85后”唐晓亮,不久前从宝兴居委会调到了另一个居民区任党总支书记,带领一群更年轻的居委干部推进一个旧改地块。
许先铭留在了宝兴居委会,现在是业务骨干,不久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70后”徐丽华,获评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7月1日那天,她在现场参加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听到习近平总书记号召全体中国共产党党员“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时,她的眼泪夺眶而出,她说,“这是对我们党员的激励,也是鞭策。”
栏目主编:唐烨
本文作者:唐烨 杜晨薇
文字编辑:唐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