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库巴唐作为巴西最大城市圣保罗的卫星城市,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创造了一时辉煌。但由于只追求经济发展,不顾生态环境承载与保护,随意排放废水废气,到了80年代初期,库巴唐变成了一座“死亡之谷”,被联合国认定为全球十大污染最严重城市之一。据《华盛顿邮报》记载:“1977年,为了监测(库巴唐市下属的)帕里西镇30家重工业工厂每日喷出的钢云和废气,该镇安装了一台监测装置。18个月后,这台设备由于负载过重而报废。”
库巴唐“死亡之谷”事件回顾
库巴唐位于巴西圣保罗以南60公里处,城市占地面积达142平方公里。20世纪60年代,该市引进了炼油、石化、炼铁等外资企业300多家,城市人口剧增至十几万,成为巴西最大城市圣保罗的工业卫星城。当时,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同时也为了降低成本,库巴唐市内一些工厂任意排放废气废水,使城市浓烟弥漫、臭水横流,空气中到处弥漫着腐臭的气味,当地居民患癌症等致命疾病的几率高得惊人,甚至出生了十几个无脑婴儿。到了20世纪80年代,灾难接二连三地发生在该市。1984年2月25日,一条输油管破裂,10万加仑油熊熊燃烧,烧死百余人,烧伤400多人。1985年1月26日,一家化肥厂泄漏50吨氨气,造成30人中毒,8000人撤离。市郊60平方公里森林陆续枯死,山岭光秃,遇雨便滑坡,有20%的人患上呼吸道过敏症,2万多贫民窟居民严重受害。由于受到严重污染,这一地区的空气、土壤以及水资源都在悄无声息地吞噬着人的生命。
库巴唐“死亡之谷”事件反思
面对毁家害人的环境污染,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当地政府经过多方努力,将环境保护写入宪法,纳入行政、刑事和民事范围,并催生出一部堪称世界最严厉的环保法。同时,政府、企业和民众共同参与和协作,推行严格的环保官监察制和环保许可制,拒绝将经济发展置于环境保护之上。
政府、企业和民众三方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在治理之初,为了让社会各阶层和不同利益群体共同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库巴唐市设立了一个环保长期对话机制,让政府官员、企业主和民众代表各抒己见、共商对策,使各方就环保问题达成一致。该市有1800多名来自各行业的环保顾问参政议政,使环保政策有了坚实的民众基础。从2006年起,库巴唐将联合国《21世纪议程》作为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指导方针,这项议程的核心就是创建宜居环境,这一策略被政府、企业和民众广泛认同。
实施环保官监察制和环保许可制。剧烈污染事件发生后,巴西政府在大中型企业中派驻环保部门官员并在有关环保事务上具有绝对话语权,企业必须执行,否则即刻关停。比如,任何一项工程项目上马,必须先取得环保部门的3项许可证。《先期许可证》用于项目实施的预备阶段,《动工许可证》规定了选址、设置和操作过程中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也就是项目实施前的批准程序,《运营许可证》用于批准项目的实施以及污染控制设备的运行。尽管严厉的环保法律和严格的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发展,但是生态环境得到恢复,社会发展的价值大幅提升。
严格环保立法和加大执法力度。严格立法和执法及惩处,确保了环保的权威性。在1985年至1994年治理第一阶段,库巴唐市重点控制主要污染源头企业的“三废”排放,在短期内取得成效,并在1992年获得联合国授予的“全球生态环境治理典范城市”称号。1994年起的治理第二阶段,库巴唐将治理重心转到恢复植被和城市重新规划,并启动针对环境事故的应急预案。20多年来,巴西出台了一系列具体律法,把环保纳入刑事、行政和民事范围之内。其中,在刑法中设立了“破坏环境罪”。在此罪目下又包括“破坏动物群罪”“破坏植物群罪”“环境污染及其他环境破坏罪”“破坏公共秩序和文化遗产罪”等罪名。犯有以上罪行者,将被判处1至4年徒刑,并罚以重金。行政制裁则主要包括:按天计罚,即对违法者以每日危害幅度累计计算罚款额度,由环保主管部门执行罚款;不得享受政府相关优惠政策,包括违法者不得享受政府提供的经济支持和财政优惠待遇,不得参与官方信用系统提供的资助项目;停业关闭,当发生重大环境违法行为时,政府不仅可以让企业停业或关闭,污染者还必须承担赔偿和修复的责任。
重视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和科技含量。为了避免因治污而停工停产进而影响整个产业链的平稳运行,同时又能减少污染物排放,当地政府主张采用低能耗、低污染设备替换老旧机,依靠技术力量降低污染。截至2011年,20世纪80年代初划定的所有初级污染源已完全得到控制。官方数据显示,库巴唐市连续13年空气污染程度处于警戒线以下,同时园区产能提高了近40%,比较成功地实现了环保与生产的兼顾。如今库巴唐工业园区内有54家从事石油化工、冶金和化肥生产的企业,每月的大气颗粒物排放量骤减至300吨,仅为当年的1%。虽然在巴西国内依然属于高污染城市,但作为重工业汇聚之地,库巴唐治污成绩来之不易。在新的环保理念下,库巴唐崭新的城市建设规划以及住房、就业、教育、医疗等社会发展策略逐步成形。
库巴唐“死亡之谷”事件启示
自进入工业文明以来,人类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加速了对自然资源的攫取,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深层次矛盾日益显现。回顾库巴唐“死亡之谷”事件,对我们有以下启示。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辅相成,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经济发展要实现高质量的目标,必须是绿色、可持续的发展。针对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等有关问题,在抓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的同时,仍须在产业结构调整方面加大力度,不断推进企业深度治理,促进且减少企业污染排放,以利于空气质量、水体质量的改善,为经济发展提供更大绿色空间。
执法必严为绿色发展保驾护航。自1979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实施以来,通过40多年来的不断细化完善,已形成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党的十八大正式把生态文明纳入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当中,给我国环境保护提供了行动指南。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才能保证环境保护出实效。可通过公共事件报告系统对企业常规作业进行监督,同时采用督察、交办、巡查、约谈等多种方式,对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不定期督察,结合“回头看”机制对之进行督察追踪检查,确保环境保护在法律、法规、政策、标准等从“纸面”落到“地面”。
绿色新技术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绿色新技术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驱动,也是为实现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一方面,在强化环保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将重大环保科研项目优先列入国家科技计划的同时,不断推进绿色新技术在产、学、研方面的转化质量,重点组织对资源循环利用、碳达峰、碳中和等重点环保领域攻坚并形成示范,以促进绿色新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另一方面,各地要视资源和产业基础的具体情况,可采取“热电汽联产”的创新模式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既能为小企业提供所需能源,又化解了过剩火电产能,延长产业链,实现传统高耗能、高污染生产方式向循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园区、新兴产业等工业中心要发挥聚集区群体优势和绿色新技术溢出效应,以科技赋能提高对环境污染改善的贡献度,让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原标题:污染之痛:库巴唐“死亡之谷”事件
来源:学习时报
栏目主编:张武
本文作者:学习时报 司海燕
文字编辑:李林蔚
题图来源:东方IC
图片编辑:雍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