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中国医生》的观众几乎都记住了朱亚文饰演的广东援鄂医疗队成员陶峻。在这部根据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斗争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中,陶峻是医生群像中最为丰满、立体的角色之一。
朱亚文
他也许是一个非典型的医生,却恰到好处地体现出了医生的职业感,就像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在观影后所称赞的,“揣摩到了医生的精髓”。
他是最骄傲的角色
朱亚文
来上海路演时,坐在前排的记者都禁不住盯着朱亚文看。张文宏指着他吐槽,“现实中的医生没有这么帅”。
可银幕上的陶峻并不帅,他的短发总是塌在脑门上,顶着两条不加修理的浓眉,脸上常常有口罩勒出的深痕。为了让勒痕变得真实,有段时间朱亚文每天戴着口罩睡觉。
当陶峻穿上那身防护服后——朱亚文形容那感觉像是“炼狱”一般。
朱亚文
朱亚文介绍,陶峻是众多人物当中极具骄傲个性的角色。援鄂出发之时,他甚至有决心要在两周之内协同医院拿下疫情。“展现这个人物,最主要的一点就是突出他身上的骄傲感。”
当讨论要不要为病人尽早插管时,陶峻冲着张涵予饰演的院长张竞予吼,“这小医院真的不行”。
看到易烊千玺饰演的住院医生杨小羊业务不熟练,陶峻把他从广东带来的烧鹅扔给杨小羊,并抛下一句话,“明天开始离开icu,我们没时间犯错误了”。
朱亚文
陶峻身上带刺,但并不是让人讨厌的角色,他的骄傲里还有温度。认可杨小羊的努力和进步之后,陶峻会用冷幽默帮他打消紧张感。面对患者老张时,他会温柔地说,“我是从广东特地赶来为你服务的”。他会一直握着老张的手不断加油打气,“我们都是最棒的”。
“陶峻的这种骄傲感不是凭空而来的,是因为他有着非常强硬的专业技能。”朱亚文说。
朱亚文
在电影中,不是靠放大、特写、360度旋转镜头去展示他插管技术的高超,或是拍他侠客般挥舞手术刀、从护士手中无缝接过止血钳的潇洒。你有时会不经意间发现,背景里那个弓着身子,费力地给病人做心肺复苏,甚至当主治医生宣告病人去世了也不甘心停下的人,防护服上写着的名字是“陶峻”。
他会从没有尽头的插管噩梦中突然惊醒,整个人尴尬地摔倒在椅子下面。
朱亚文
朱亚文和其他演员一起经受了医学专业训练,在向曾经援鄂的医生们学习的过程中找到了职业信念感。“他们的动作流畅、自信、笃定,让你产生一种莫大的安全感和敬畏心。我觉得他们每一个人都特别帅。”
在电影中,陶峻有很多手术动作,朱亚文没有去戏剧化地放大、夸张那些动作,而是小心、精准地去还原它们,连张文宏看了都笑着说“挑不出bug”。
在电影中,陶峻也在参与援鄂和抗疫工作中成长,“你看到后面会发现,他变得越来越柔软,变得更加乐于牺牲。”朱亚文说。
朱亚文
陶峻的原型是桑岭医生,他是钟南山院士团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核心成员之一,也是广东支援湖北的第一名医生。“认识桑医生的人都知道,他是非常自信的,因为他有着实打实的工作能力。进入工作状态的他会发脾气,会跟人争论,但目的只有一个——把病人治好。对了,他还特爱吃烧鹅。”
拍摄前,朱亚文特意去了广州跟桑岭见面。他透露,在电影里,陶峻在驰援武汉前和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同事们告别的那场戏,出镜的都是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医生,包括桑岭本人。
用声音和微表情演戏
朱亚文
朱亚文的声音很有魅力,但在《中国医生》里,他放弃了自己的“低音炮”,声音也参与到角色塑造中。从买烧鹅时充满生活化的粤语,到进入武汉后全程带点“大舌头”感的“广普”,闭上眼睛听,很难让人相信这是朱亚文。
除了体现地域特色和人物真实性,陶峻的方言还有另外一重意义。“这个角色身上尖锐的东西很扎人,但如果说广普,再生气的语气也带有一种商量的感觉。”朱亚文说。
由于穿着防护服,大部分演员要靠眼神戏去塑造人物,朱亚文同样如此。在这部电影里,他的微表情很多。
朱亚文
当陶峻得知张竞予有渐冻症时,“那一刻我觉得,似乎陶峻的骄傲在这样一个人物面前开始变形了”。
与此同时,陶峻一直充满信心护理的患者老张突然离世,这对他造成了沉重打击。
拍摄那场戏时,朱亚文问刘伟强,“有什么要求吗?”刘伟强答,“你随便。”
“这个‘随便’挺不好随便的。”朱亚文还记得当时自己对人物心理的揣摩,“我觉得那个时候,陶峻会想,为什么不能少睡两个小时,为什么不能早一点交接班?那种无力感和倾尽一切去付出的献身精神在这里产生了非常强烈的对冲。”
在电影里,你能看到那一刻陶峻的鼻子微微皱了一下,什么也没说。
朱亚文
陶峻是个很坚强的人,但从朱亚文的微表情里能看出,他有时是在硬扛。他会靠看天、叹气、低头、吸鼻子、提拉口罩,用各种方式把眼泪憋回去。李晨饰演的上海援鄂医疗队医生吴晨光替陶峻给老张的女儿送去遗物,回来时禁不住崩溃痛哭。陶峻紧紧地抱住了他,脸上满是克制的悲伤。
专业的医生需要一颗足够强大的心脏,才能在生死攸关之处做出冷静而准确的判断。当患者家属答应捐献死者遗体时,陶峻一边安慰他,“老人家离开的时候不是一个人”,一边掏出手机说,“还要录个视频做个证明”。迅速反转的一幕,好像他在刻意用职业间离自己的悲伤,你不会觉得他无情,反而更觉得他强大。
朱亚文
陶峻很少露出疲惫的表情,但他常常瘫在椅子上,看起来缺少医生该有的端庄。这也是朱亚文在形体上对人物的特别塑造,“他在生活状态里需要放松,他需要用尽一切的缝隙让自己得到休息,以达到能瞬间冲入战场的那个状态。”
当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陶峻随援鄂医疗队离开时,面对并肩作战的战友,他的眼圈还是红了。
和刘伟强拍戏,会抓关键词
朱亚文
朱亚文的粤语是刘伟强教的。《中国医生》是他第三次和刘伟强合作,第一次是在《建军大业》中饰演周恩来,第二次是在《中国机长》里,他客串了一把。
刘伟强曾说,如果在《建军大业》里选一个角色,他最想演朱亚文的角色,“我的混音师说我最像朱亚文。”当时是2017年,四年过去了,刘伟强的电影艺术之路不断拓展,但他的普通话依然难懂。在前不久的上海路演中,记者从他的现场发言中艰难地辨认出了一些关键词,得知他是在介绍这部电影的用心和诚意。
实在令人好奇,要导出这样宏大题材的新主流作品,刘伟强在片场是如何与演员沟通的。
朱亚文
朱亚文坦言,刘伟强的普通话不好,如果要他现场和演员讲很多,会让很多人崩溃。“我们有的时候也是硬着头皮听。后来发现就是找关键词。他很多话里有一句是特别认真的,你能捕捉到那一句话就可以了。这一句话就是你整场戏的命题作文,你只要围绕这个主题去打开,怎么演都是可以的。”
朱亚文由衷佩服刘伟强对这部作品的认真投入。“开机前,导演已经做了近4个月的准备工作,还进行了大概两个礼拜的试拍,把那个时空还原出来,并在里面找到创作空间,让每一个人都能在这个空间里认真、严肃又能游刃有余地工作。”
电影中有多场医疗戏经历了多次重拍,只要医疗顾问有认为不对的医学细节,就会从头再来。
就像张文宏、像很多曾经援鄂的医护人员所说的,电影里有关行业的细节,让人挑不出毛病。
朱亚文
“《中国医生》这个题材不仅是一个行业题材,也是一个全球性的大文章。这个作品不仅是属于我们的,也是属于这一年,属于全人类的。刘伟强导演跟我说,他就是以这个为标杆在不断地努力和实施。”朱亚文说。
7月9日,电影《中国医生》来到广州进行路演,“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著名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在观影后说,“这么短的时间拍出来非常不容易,可以看出来刘伟强导演非常严谨,细节非常真实,真正体现了中国医生的良心、责任、决心和行动。”
那天,桑岭也出席了观影活动,但遗憾的是朱亚文没来。他们互相发了短信,约好下次北京见。
朱亚文
在《中国医生》之前,朱亚文还出演了时代报告剧《在一起》,剧中的人物原型是上海第一位援鄂医生钟鸣。他觉得有之前的采访、体验生活和创作经历,这次进入人物会更加从容一些。
疫情也让他对生活和未来开始重新思考,有时候读到一些“特别扯”的剧本,他会觉得这个时候不应该再创作这些浮夸的内容,“能不能写点掏心窝子的?”
朱亚文近期的作品都是主旋律题材,除了《中国医生》,还有《悬崖之上》,以及以抗美援朝长津湖战役为背景的《长津湖》。“我很开心进入了一个严肃的创作环境,在张艺谋、陈凯歌、刘伟强等导演的带领下,吸收到很多宝贵的创作经验,像读了表演研究生一样。”
朱亚文
栏目主编:施晨露
本文作者:钟菡
文字编辑:张熠
图片编辑:项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