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乡村看小康|上海浦东海沈村:地铁直通家门口,巨幅水稻画迎客,奥运冠军钟天使邀你来骑行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从7月10日开始到9月底,每周六、周日上午十点,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频道、央视新闻同步播出大型直播特别节目《走进乡村看小康》。第十三期《宜业宜游幸福长》,多路记者走进安徽、云南、福建、新疆、贵州、上海等地的乡村,看各地如何因地制宜,立足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传承传统文化,开发旅游资源,拓宽村民增收渠道,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在各地乡村落地生根。

说到上海浦东,人们可能更熟悉的是东方明珠、陆家嘴这样的的摩天大楼,其实,浦东也有广袤的乡村。记者所在的海沈村,距离上海市中心将近40公里,可以说远离都市的喧嚣。但它与都市的连接却也很紧密,除了四通八达的公路,还有地铁。这里是上海难得一见的地铁直接通到家门口的“地铁村”。记者身后就是地铁16号线,绝大部分线路都在空中的高架上行驶,它也被上海人誉为“郊游专线”,从惠南东站下车,一出地铁站,这就进村了。面向上海3000万人,交通如此方便,也难怪城里人都喜欢乘着地铁来海沈村郊游。

进村后,人们喜欢首先登上这个观景平台,欣赏这幅巨大的水稻画,这也是人们来到村里看到的第一幕景观。如果从高空俯瞰,非常壮观。这里占地56亩,仔细看,水稻田有7种不同的颜色,呈现出3d立体的效果,今年的主题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长城、天安门的造型栩栩如生。水稻6月初开始插秧,如今已经到了最佳观赏期。以前,海沈村是一个传统的农业村庄,以种植水稻、西瓜、蔬菜为主。地铁通车后,2018年,村里开始思考如何借力交通优势来转型发展。通过一番精心的改造,普通村庄完成华丽转身,开始发力乡村旅游。这样一来,农业与旅游也能串联,就像这水稻田一样,水稻不仅是果腹的粮食,风吹稻浪,也可以成为大地景观艺术。

现在的海沈村,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乡野乡趣,唤起“乡愁”,又新增了都市人喜欢的时尚潮流元素,满是“文艺气息”。而这样焕然一新的改变,就是在这短短3年时间发生的。海沈村首先做的就是硬件升级。村里不仅修起了沥青马路,还把25%的闲置农房开发出来,重新修葺房屋,村舍焕然一新,村容村貌也大为改。,咖啡馆、民宿、花园绿地等纷纷建了起来,游客来了有的吃有的住,海沈村民也拥有更加宜人的居住环境。第二是景观升级,不论是废旧轮胎做成的座椅,还是形形色色的雕塑,涂鸦墙等,这些饱含着巧思的创意,都来自村里的大学生。乡村+艺术的组合,吸引了游客前来打卡留影。第三是服务升级,村里这两年吸引和汇聚了一帮富有才华的“乡村创客”,凭借着各自的手艺和本事,为游客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比如露天烧烤、草坪ktv、手工艺品制作等等,游客来了有的玩。旅游发展起来,村民在家门口就业,不论是开民宿,办农家乐,还是当服务员、搞园林护理,都能赚得一笔收入。

最后,记者推荐逛海沈村的最佳方式:骑着自行车逛。大家知道吗?海沈村是远近闻名的冠军村,里约和东京奥运会场地自行车奥运冠军钟天使,就是土生土长的海沈姑娘。如今,村里正在打造“自行车运动”特色村,新建了全长15公里的骑行道,串联起村落和田野。像在这样一个周末,一边骑着单车,一边欣赏乡村美景,还有什么比这更惬意的呢?

栏目主编:秦红

本文作者:央视

文字编辑:李林蔚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苏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