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导演屠耀麟逝世,享年78岁,他选了李九松来演“老娘舅”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从家属获悉,8月23日下午3点06分,著名导演屠耀麟因病在瑞金医院过世,享年78岁。屠耀麟是海派情景喜剧的创始人,代表作有《老娘舅》《开心公寓》《噱占上海滩》等,在荧屏上留下海派情景喜剧的经典之作。在女儿屠箴看来,父亲在工作上一丝不苟、兢兢业业,对每个作品都有非常高的要求,“爸爸是一个可敬可亲可爱的电视人。同时又非常热爱家庭,他跟妈妈伉俪情深,在生活中对家庭、小一辈的爱是无私的。我们永远怀念他。”

执导《老娘舅》《噱占上海滩》

身为导演,屠耀麟留下了许多家喻户晓的荧屏经典,最广为人知的就是《老娘舅》。这部1995年9月首播的作品,前后历时12载春秋,已然成为上海人茶余饭后一道独特的风景,被誉为海派情景喜剧经典之作。当年,全家人热热闹闹一起追剧的景象,至今仍为很多观众怀念。

屠箴回忆,父亲读的专业其实是机械制造,是一名汽车工程师。“他非常热爱艺术,通过上海电视台第一批社会招聘进入台里。在上视的时候,先是在《大舞台》栏目组担任导演的工作;后来东视创立,作为创台的第一批导演,加入了东方电视台。”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的东方电视台受北方《我爱我家》系列情景喜剧启发,推出《老娘舅》室内情景喜剧,屠耀麟是总导演和总制片人。《老娘舅》全剧以上海话作为主要语言,这在当时提倡说普通话的情况下是很少见的,也间接推动了后期南方一大批主打方言特色的情景喜剧的兴起。屠箴记得,“爸爸有次和英达说,上海的《老娘舅》就是受《我爱我家》的启发。英达说,你太谦虚了,这个以沪语、吴语为主的情景喜剧,绝对有非常浓郁的上海的特色、江南的特色,自成一格。”

《老娘舅》剧组参加“可凡倾听”

上海话里,“娘舅”有两层意思:一是指有一定资历和名望,可以为他人家事做裁决的人;二指警察,通常指交警。如果在“娘舅”前边冠之以“老”,则肯定为第一层意思。彼时,为了“老娘舅”这个角色,导演屠耀麟挑遍了当时上海滩的滑稽演员,最后选中李九松。从那时起,“老娘舅”就是李九松,李九松就是“老娘舅”。

关于这段选角的佳话,屠耀麟曾回忆道:“那个时候大家主要在滑稽演员中选,一个个排过来,排过来以后,正巧王汝刚老师跟九松老师在表演《头头是道》。我就像星探一样,看谁好,找过来。后来一看,九松老师很有特点,我们知道老娘舅的角色需要有很多热情,要可爱,要做好人好事,而且我们是喜剧,我们希望他身上有点笨兮兮。如果没有这种品质,这个戏的喜剧效果就出不来。”

“《老娘舅》以家长里短为主,父亲还想办一个非常年轻、时尚的情景喜剧。”屠箴说。这就有了后来更青春活力的《开心公寓》。《开心公寓》以东视和上视的主持人为主要班底,同时大胆起用了年轻的影视演员。“之后,父亲又做了《噱占上海滩》,以民国为背景,写上海滩的大亨和周围朋友、社会底层民众的矛盾,也制作了一些笑料。”

“很难想象,那个说话大嗓门,永远带着爽朗笑声的屠耀麟导演驾鹤西去了。《老娘舅》已经成为了上海的代名词。这部作品把李九松的表演风格和人物特性融合得特别好,屠导在剧中充分挖掘李九松憨厚、朴实、善良的特点,将这一人物活灵活现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主持人曹可凡记得,由于“老娘舅”形象深入人心,有餐馆甚至还拿“老娘舅”起名,“李九松先生也因‘老娘舅’一角,艺术达到其巅峰状态。”香港主持人沈殿霞患病期间,思乡心切,专门给曹可凡打来电话,想看《老娘舅》。屠耀麟得知后,不辞辛劳,帮肥肥姐复刻了百余集《老娘舅》,肥肥姐为此感激不尽。“可以说,《老娘舅》伴随肥肥姐走过人生最后岁月。屠导虽然远行,但他的电视作品却长留我们心间。”

推出“东方之韵”,传承戏曲曲艺

除了留下经典电视作品外,屠耀麟对戏曲与曲艺也有重要贡献。“屠导对戏曲与曲艺有极深造诣,且擅长利用电视影像艺术为传统艺术插上翅膀。”曹可凡说。有一年春节联欢会,屠耀麟邀请荀派名旦孙毓敏用英语演唱《苏三起解》,但缺个说英语的“崇公道”,于是就想到了曹可凡,还让女儿把崇公道那句“你说,你公道;我说,我公道;公道不公道,只有我知道”翻成英文,且合辙押韵,妙趣横生,播出后反响不俗。

两人的深度合作,则是因为“东方之韵”系列。其中率先推出的是汇聚南北京剧大家的“东方雅韵”。当时由于天有点凉,加上飞机延误,杜近芳先生抵沪后嗓音不佳,思想顾虑很重,担心演出质量,想打退堂鼓;屠耀麟闻讯,与杜近芳反复沟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感动杜近芳先生。结果杜先生的《凤还巢》大获成功,成为杜先生表演经典。“屠导是第一个想到要去邀请京津沪名家来演出的导演,他一家一家去跑,你去看当时的节目单,那是名家荟萃,这种盛况后来很难再重现了。”曹可凡说。

当时,厉慧良年事已高,演完整部《艳阳楼》有困难,屠耀麟便建议厉老带王平和奚中路两位晚辈共同完成,舞台效果也相当火爆。此外,谭元寿和李世济的《牧羊圈》,张春华的《小放牛》和《打瓜园》都堪称经典。由于名角云集,一票难求,为解戏迷戏瘾,时任东方电视台副台长的刘文国和屠耀麟商量,在人民大舞台门口,放了几台电视机,满足戏迷需求。那几日,剧场门口的马路上,人头攒动,戏迷们虽无法进入剧场,但是,站在马路上,照样过足戏瘾。曹可凡还记得,评弹那场,屠导邀请了上海、苏州老中青三代演员,当时有些老先生已经不太能上台了,但屠导都把大家请到现场与观众见面,最难能可贵的是,著名评弹艺术家黄异庵也来了。

曹可凡说:“屠导从不满足于现状,待他着手筹备沪剧和滑稽名家会演时,干脆组织力量,创造出一台完整新戏。‘东方乡韵’主打大型沪剧‘申曲之恋’,各路名家登场,教人眼花缭乱;‘东方谐韵’之《海上第一家》更是惹人关注,滑稽名家们,哪怕只有几句台词,都绞尽脑汁,设计噱头,让观众哈哈一笑之余,又回味无穷。”

不仅如此,屠耀麟在每个“东方之韵”系列中,还特意为主持人设计“桥段”。如“东方妙韵”评弹会演中,让曹可凡和袁鸣穿长衫和旗袍,屠导安排曹可凡手持琵琶,唱上一段“张调”《误责贞娘》;“东方乡韵”之《申曲之恋》,又让作曲为曹可凡设计一段“邵派”唱腔,味道十足。曹可凡回忆:“到我唱的时候,‘邵派’创始人邵滨孙就站在侧台听,他也夸赞屠耀麟老师的这个创意是神来之笔。”

在女儿眼里,尽管屠耀麟因为工作一直很忙,但从不放松言传身教。“他古典文学好,但坚持让我读英语专业,他认为,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英语一定要过关,才能谈得上国际化的视野。”屠箴说,父亲的文笔很有造诣,退休后,还承担起正在读小学的外孙女的古文教导,“70多岁高龄,亲自备课,教我的女儿《岳阳楼记》《赤壁赋》《后赤壁赋》。”在她眼里,父亲很热爱家庭,他与母亲伉俪情深,一同走过了48年的婚姻,“春节时爸爸还说还有两年就金婚了,想去拍一套照片。1973年结婚的时候,衣着太朴素,两人想穿上正式的婚纱与燕尾服,再拍一套金婚的纪念照。”

栏目主编:施晨露

本文作者:张熠

文字编辑:张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