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杨浦长白新村街道228街坊,未来的“两万户”生活体验展示商业综合体,这个上海城市更新中的“奇迹”是如何实现的?8月30日下午,杨浦区2021年“大家微讲堂”之“百年党史大家说”第五讲在杨浦滨江党群服务站电站辅机厂站开讲,曾经的长白“两万户”居民与建筑规划师、学者一起讲述228街坊的前世今生。
如何留住最后的“两万户”?
上海是全国第一个工人新村诞生的城市。上海的工人新村大多建于1950年代以后,由政府、单位出资建设为职工建设。相比起石库门和老洋房等特色建筑,工人新村的建设质量差、户型小、养护不足,建筑艺术价值来说不如前者,但工人新村却留存着宝贵的集体记忆。
曾经的228街坊。
1952年5月,上海市政府决定建造大批工人住宅,共建造了2000幢,可供2万户家庭居住,“两万户”因此得名。杨浦区长白新村街道228街坊,是第一批完成的“两万户”工人新村,也是上海现存唯一的成套“两万户”老公房。
这是一种上下两层的住房,砖木结构。参照当时苏联集体农庄的住房,下面一层养马、养牛,楼上住人的模式,长白两万户房屋上下两层各5间房,住10户人家,每5户合用一个厨房和卫生间。
居春英是长白228街坊的老居民,她曾经的家住在“两万户”194号底楼的一间24平方米的“一室半”:前面一个房间充当主卧和客厅,后面半间用来吃饭和睡觉。228街坊的居民家的房屋格局大多和居春英一样。
2016年6月,长白228街坊旧改征收成功,居民搬离,上海人在成片“两万户”中居住的历史也画上了句号。此后,杨浦区将228街坊纳入城市更新项目,对整个街坊进行分区块保留和重建。
如何重启“记忆门户”?
228街坊保留了新中国工人集体幸福生活的记忆。挖掘街坊中的美好记忆,并将这种记忆碎片在现代城市里展现出来,是城市更新的重点。
“228街坊的保护原则和更新策略以记忆传承为主线,包括促成场所空间的回归,重启街坊与城市的对话,引入时代所需求的功能。”负责228街坊更新项目的总建筑师、上海明悦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创始人沈晓明说,在更新中,228街坊采用挖掘、重构、强化、传承,四个步骤的记忆传承模式。
如今的228街坊现场,老街坊变成一片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 黄尖尖 摄
在“两万户”原有的12栋房子中,2栋建筑完整保留外立面、建筑结构及客堂邻里模式;其余10栋老房进行复建,引入特色商业、创业办公和文化展示等复合功能,同时建设咖啡馆、停车场等公服配套设施,打造一个文化商业综合体。
在原址兴建的体验展示馆,将通过挖掘历史的生活场景碎片、文字记录碎片和建筑语言碎片,从中提取出易于辨识的文字、图像、影像等实体信息,将这些信息转译为更直观的展墙、雕塑、建筑艺术的方法,呈现228街坊深藏的记忆。
“整个街区将规划实现1.8万平方米增量。”沈晓明说,未来街区还将为杨浦双创青年创造舒适温馨的居住环境,通过人才引进打造“街区智库”,让新型人才服务于整个街坊的城市更新。
12栋房子中,2栋建筑完整保留外立面,10栋老房进行复建。 黄尖尖 摄
为何建公共服务空间?
在228街坊的变迁史上,首创性地通过“三个100%”协商征收模式实现旧改动迁是不可抹去的一笔。“书记,我是党员我带头,拆违先拆我家。”在旧改征收过程中,经常上演“党员带头”的故事。
长白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孙辉介绍了当初面对“三个100%”的重大挑战,街道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群众,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顺利在短短106天内完成“三个100%”征收任务的过程。
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金瑶梅说,在旧区改造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了征收进程和社区建设,让红色种子生根发芽,红色血脉得以赓续。“228街坊从动迁成功到更新建设,生动诠释了党和政府认真倾听人民声音,努力增进人民福祉的工作理念。”
规划的商业综合体。
“完成旧改后的228街坊,如果用作商业开发,可以实现一定的经济增长,但如今规划作为公共服务空间,一方面是为了保留城市的历史文脉,一方面是为了弥补长白社区在商业和公共服务配套上的空白。”孙辉说。
长白社区的住宅建设容量非常高,但社区商业比较匮乏,是杨浦唯一一个没有地铁站经过、没有星巴克的街道。“长白228街坊的开发不能以传统的开发观念来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把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纳入综合考量,恢复街区的公共服务功能。”而这正是“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的生动体现。
栏目主编:周楠
本文作者:黄尖尖
文字编辑:黄尖尖
题图来源:黄尖尖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