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鲁迅诞辰140周年!为什么说当代中国仍离不开鲁迅精神

140年前,一个生命降临到多灾多难的中国,日后他扛起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帜。他就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今天,为什么说鲁迅先生并未离我们远去、他的思想离我们越来越近?请听鲁迅文化基金会特邀顾问、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特聘教授刘国胜在现场教学和网课中和大家分享《鲁迅“立人”思想与中国人的现代化》。

『我为什么研读和宣讲鲁迅思想』

我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国有企业,先是在上海铁合金厂、上钢五厂,后来又在宝钢集团公司工作。2011年起,我开始撰写文章介绍鲁迅的“立人”思想,且一发不可收,出版了一系列相关专著。是我心血来潮吗?不是。这产生于我在宝钢调研中了解到的一些情况。

有一次,宝钢员工发现高等级汽车钢板上有水迹,就用抹布去擦,没想到新日本制铁公司的日方员工却对此提出异议,他们说抹布会留下肉眼看不见的布纤维,从而影响钢板的质量。还有一次,宝钢自主研发制造被称为“钢铁皇冠上的明珠”的取向硅钢,尽管严格遵守了工艺规程和各项制度,但在一段时期内,成材率等指标就是达不到日本同类产品的水平,原因是有些员工缺少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我与中日合资企业日方管理者座谈时,请他们对中日员工的素质做一番评价。他们说,中方员工素质参差不齐,导致产品质量不稳定,而日方员工素质差异不大,所以产品质量比较稳定。我还询问了正在从事重大项目攻关的专家:攻关成功后,是否就意味着宝钢能生产出这种高端产品呢?他们回答说不一定,因为要看相关生产线的员工素质能不能跟得上。

听到这番话,我的脑海里闪现出鲁迅的一些论述,便与大家分享。鲁迅曾说:“日人太认真,而中国人却太不认真”“不认真的同认真的碰在一起,倒霉是必然的”。鲁迅提出“人生却不在拼凑,而在创造”,强调“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这些说法引起了宝钢员工的浓厚兴趣,希望我系统地给他们讲一讲鲁迅的“立人”思想。

于是,我在通读《鲁迅全集》18卷的基础上,梳理出鲁迅“立人”思想的框架结构,并思考了鲁迅“立人”思想与当代中国人提高素质的关系。2010年起,我开始在宝钢宣讲“鲁迅‘立人’思想与宝钢人的发展”。当宝钢在注重技术和管理的同时,又进一步提升了员工素质以后,类似高端汽车钢板和取向硅钢研发制造中遇到的瓶颈,就被一个个突破了。

当下的中国正处于现代化的关键时期,我们发现,鲁迅先生当年说的许多话,就像是针对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而说的,能为我们释疑解惑,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

『打开鲁迅先生的思想宝库』

鲁迅的“立人”思想是一座宝库,它在入木三分地批判国民性弊端的基础上,系统地提出了中国进入现代社会后,“立人”的重要性、目标、途径以及待人和处事原则,提出了现代中国人应有的精神和方法论。下面我来做一个提纲式的介绍。

第一,“立人”的重要性。

1907年,正在日本留学的青年鲁迅,目睹明治维新后已经成为亚洲强国的日本,反观积贫积弱、陷入深重危机的祖国,苦苦思索救国救民之道。他分析欧美强盛的根本原因,不是技术进步基础上的富裕的物质文明,也不是“共和政体”那样的政治制度,深层次的原因在人,“根柢在人”。由此,鲁迅阐述了他毕生坚持的基本观点:“是故将生存两间,角逐列国是务,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他指出,“我所怕的,是中国人要从‘世界人’中挤出”。“世界人”指已实现了自身现代化的人,中国人如果不能实现自身现代化,就存在着被淘汰的危险。强调“首在立人”,丝毫不是否定技术、物质和制度的重要性,鲁迅高度评价科学的作用,明确指出“第一要图,还在充足实力”。

第二,“立人”的目标。

鲁迅认为,中国人存在一种“无特操”现象。所谓“无特操”,就是善于变化,毫无信仰。对此,鲁迅指出,“人心必有所冯依,非信无以立”“人到无聊,便比什么都可怕”。现代人应该有什么样的理想?鲁迅给出的答案是:“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致人性于全,不使之偏倚”。“偏倚”主要表现为主奴文化和物奴文化。如何纠偏?鲁迅提出,“尊个性而张精神”。“尊个性”针对主奴文化,指要有独立人格;“张精神”针对物奴文化,指要提升人生境界。“尊个性”当然不否定团队精神,“张精神”也不否定物质利益。

『灌输诚与爱,批判瞒和骗』

第三,“立人”的途径。

鲁迅力主改革,强调“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他指出,“没有改革,以致沉没了自己——也就是消灭了对于时代的助力和贡献”。他强调每个人都有改革的一份责任。鲁迅认为,“最要紧的是改革国民性”,并认为“必须先改造了自己,再改造社会,改造世界”,从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修齐治平”说的影子。

鲁迅是从“思想革命”和“自我革命”的角度,深层次谈改革的。可惜时至今日,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许多人抱怨这不好那不好,却都认为与自己无关。学习鲁迅的自我解剖精神,进入自省境界,“立人”先“立己”,是每个人应取的态度。

改革难在缺乏动力,鲁迅指出,“不是很大的鞭子打在背上,中国自己是不肯动弹的”。鞭子从何而来?鲁迅提出“拿来主义”的开放观。他从比较的角度谈开放,指出“欲扬宗邦之真大,首在审己,亦必知人,比较既周,爰生自觉”。“拿来主义”的落脚点是自主创造,鲁迅用丰富的笔墨描绘了女娲进行创造性工作的喜悦和艰辛,热情歌颂中国古代的原创精神。

第四,待人和处事原则。

“立人”是在每个人的待人处事实践中进行的。从复杂的中国社会实际出发,鲁迅提出了待人和处事原则。关于待人,他认为,“我们民族最缺乏的东西是诚和爱”,强调要在国民中“灌输诚爱二字”。他严厉批判“瞒和骗”,指出“第一件紧要事是诚实”。他认为,“独有‘爱’是真的”“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的爱是勇于批评缺点的真爱和与平民百姓息息相通的大爱。然而,诚和爱的缺失仍是当今中国社会存在的突出问题,鲁迅先生当年的警示在今天仍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关于处事,鲁迅认为,做事“可以记一个总纲”,一是“认真点”,二是“眼光不可不放大但不可放的太大”“社会上实际问题是也要注意些才好”,可概括为“务实”。鲁迅指出,“中国有许多事情都只剩下一个空名和假样,就为了不认真的缘故”。他认为,“空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出什么来的”“单是话不行,要紧的是做”。

『“立人”就是立精神』

第五,鲁迅精神。

人是要有精神的,“立人”在解决基本物质需求的前提下,主要就是立精神。鲁迅精神可以概括为反抗绝望的硬骨头精神、锲而不舍的韧性精神和从小事做起的一木一石精神。这是每个中国人实现自身现代化都应具备的三种精神。

硬骨头精神针对“主奴文化”,鲁迅指出,“中国的文化,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是用很多人的痛苦换来的”。他秉承儒家“明知不可而为之”的阳刚之气,认为与强敌作斗争要“反抗绝望”。韧性精神针对急于求成,鲁迅指出,“要治这麻木状态的国度,只有一法,就是‘韧’,也就是‘锲而不舍’”“改革,奋斗三十年。不够,就再一代,二代……”一木一石精神针对好大喜功,鲁迅说:“巨大的建筑,总是由一木一石叠起来的,我们何妨做做这一木一石呢?”

第六,鲁迅的方法论。

1936年春天,重病中的鲁迅对自己作了如下评价:“我在作家之中,一直没有失败,要算是很幸福的,没有可说的了。”鲁迅的成功,除了思想和才华,也和方法论密切相关。他看到改革者“总是吃亏”,就真诚告诫他们“应该改换些态度和方法”。

鲁迅提出,要有“明白的理性”。针对“尽先输入名词,而并不绍介这名词的函义”,他强调首先要把基本概念搞清楚。针对“自命为爱‘中庸’”“其实是颇不免于过激的”,他强调反对走极端。

鲁迅从“时代精神表现”的高度,强调不可失去余裕心。他指出,人生如果没有“余裕”,“不留余地”,就会产生“压迫和窘促之感”。“在这样‘不留余地’空气的围绕里,人们的精神大抵要被挤小的”“人们到了失去余裕心,或不自觉地满抱了不留余地心时,这民族的将来恐怕就可虑”。有没有余裕心,本质上是对人的生命节奏的把握,既要珍惜时间,又要保持从容不迫的人生态度,这也是鲁迅充满人生智慧的方法论。

鲁迅的“立人”思想,还提出了“发国人之内曜”的重要观点。“立人”极其重要,却又十分艰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泛泛讲道理不会有多少真实效果,要找准切入点,设法直达每个人的心灵深处。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先天具有的本性都是接近的,而后天养成的习性差异甚大。“养成”大有文章可做。如果我们注意发现每个人点点滴滴真善美的闪光点,呵护它,鼓励它,对提高一个人的素质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实效。

『他的批判只是为了建设』

历史往往惊人地相似。鲁迅在1933年指出,“国际的财神爷扼住了中国的喉咙,连气也透不出,甚么‘国货’都跳不出这些财神的手掌心”。与80多年前相比,如今,中国的制造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特别是原始创新能力的差距还很大。

宝钢是走在中国现代化前列的企业,遇到的问题具有普遍性。十多年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企业遇到了与宝钢当年类似的问题,被称为“卡脖子技术”难题。技术问题的背后最终是人的素质问题。历史证明,提高人的素质,也就是鲁迅说的“立人”,是中国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之道。

刘国胜在上网课。

实现人的现代化,要有先进人文思想的滋养,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文化创新。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

思想的价值,主要在于它能给人以启示。常常有人问我:鲁迅“立人”思想能不能直接帮助我们改进工作、改善企业经营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呢?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我分享一些宝钢前些年的做法。首先,将鲁迅的“立人”思想体现在公司愿景中,并据此形成以人为本的工作机制。一段时期内,宝钢掀起了一股读鲁迅作品热。传播是为了践行,宝钢制定新的发展战略时,在历史上提出“实行以人为中心的现代化管理”的基础上,把“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列入了公司愿景。其次,宝钢开展了与鲁迅“立人”思想密切相关的一系列具体活动。比如,“员工经济技术自主创新活动”。鲁迅指出人生“不在拼凑,而在创造”,不是少数人创造,而是“几千百万的活人在创造”。宝钢通过典型示范和全员培训,让员工掌握专利和技术秘密方面的知识,引导他们自愿建立创新小组,鼓励他们自主创新。据统计,宝钢超过50%的专利和50%左右的技术秘密是由蓝领工人创造的。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鲁迅。过去,人们普遍看到鲁迅的批判性,却忽视了他的建设性,其实,他的批判只是为了建设。“立人”顾名思义就是建设性的。事实上,鲁迅先生不仅有着“横眉冷对千夫指”那样怒目金刚般的冷峻,更有着“俯首甘为孺子牛”那般循循善诱的深情。鲁迅先生并未离我们远去,而是离我们越来越近,当代中国仍然离不开鲁迅精神。

栏目主编:龚丹韵

本文作者:刘国胜

文字编辑:徐蓓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雍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