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上海的母亲河,苏州河写满故事。如今,苏州河沿岸风光更宜人,也融入了更多文化元素。日前,“克勒门”文化沙龙聚焦“苏州河边”,分享苏州河边迷人的人文故事。
“当你漫步苏州河边的时候,你会遇到文学、音乐、电影、美术……还会遇到对未来的想象。”苏州河静安段贯通工程总设计师钟律说,“苏州河是人民书写的河流。此次设计,我们更关注的是一种生命的美学,也是苏州河给予这座城市的审美寄托。”
苏州河重新清澈起来,是匪夷所思的“梦想成真”
“苏州河,你就这样流过来/流过月光铺地的沉睡的原野/流过炊烟缭绕的宁静的乡村/……流出了上海人酸甜苦辣的生活……”
这首诗的作者,是从小在苏州河边长大的知名作家赵丽宏。“100多年来,上海人依赖这条河,这条河哺育这个城市成长,哺育一代又一代上海人。”
赵丽宏
童年的赵丽宏在苏州河边学习玩耍,在苏州河里嬉闹畅游。“我小时候,苏州河还很清澈。从四川路桥跳下去,在苏州河游泳,往西面游上来。”
在赵丽宏的印象中,苏州河后来变得越来越脏。“人们不断向这条河索取,不断向这条河排污,清澈的河变成肮脏的河。到上世纪70、80年代,这条河不管涨潮还是落潮,永远是黑色的,散发着臭气。”
上大学时,赵丽宏写过一首名为《一个设计师的幻想》的诗。诗中这样写道:“把我填没吧/把我填没/我不愿意用甩不脱的污浊,破坏上海的容颜/我不愿意用扑不灭的腥臭,污染上海的天廊/哪怕,为我装上盖子,让我成为一条地下之河。”
赵丽宏说:“如果我是城市设计师,我想象不出它还能清澈的样子,我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这条河覆盖起来,让它成为地下河流。这是诗人的想象。”
让赵丽宏更想不到的是,苏州河竟然变清澈了。“我目睹这条河这些年的变化。苏州河再一次变得清澈,是我作为一位上海人在改革开放以来这些年里记忆最美好的一件事情,也是最匪夷所思的一件事情。”
赵丽宏 钟律
赵丽宏说:“这条河在我们不知不觉中完全改变了模样,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很多人付出了心血。”
苏州河重新恢复清澈,在赵丽宏看来,是昔日的梦想。就在上海,他的梦想成真了。“苏州河是上海的母亲河,也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缩影,它充满智慧,它胸怀广大,它包容优雅,它让生活融入,它使文脉延续,这条河流就是上海城市软实力的美好呈现。”
苏州河,记录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心动和脉动
提到苏州河,由陈歌辛创作的歌曲《苏州河边》是绕不过去的经典。陈歌辛的长子、知名作曲家陈钢对这首歌更是有着深刻又独到的见解。
“《苏州河边》的旋律绮丽而充满遐想,能将人卷入时光的隧道,更深地体会上海的高度、宽度和它的温度。”陈钢说。
“这首歌的词也是我父亲写的。听这首歌,好像看到一对对有情人从苏州河畔慢慢走过。你望着我,我望着你,时间在苏州河上停了下来。透过苏州河,我们能联想到各种故事,触发着对上海的心动,感受到上海这座城市的脉动。”
苏州河是陈钢喜欢上海的理由之一,而诞生在苏州河边的《苏州河边》,这首歌也是青年音乐家罗威留在上海的理由之一。
陈钢与罗威
十几年前,在上海读大学的罗威曾参与整理上海老歌的一个项目。其中最打动他的一首老歌,就是《苏州河边》。“这首歌带给我的感受,就是上海这座城市骨子里的优雅。在这首歌的影响下,作为广州人的我选择了留在上海。”
几年前,罗威以一首《外滩漫步》惊艳了世界。之后,他的作曲邀约不断,其中就有一首写给苏州河的旋律《苏河梦游》。
“苏州河是一部非常丰富的诗。我经常畅想关于苏州河边烟火气生活的体会。”在罗威的心目中,“苏州河既是小夜曲,又是交响曲。这条河有着无限生机,它汇入黄浦江,最终流入大海,越来越宽广的它也是上海的象征。”
苏州河的“美学”,是一种人文智慧,而不仅仅是“地理”位置
穿过历史,回到当下,美丽的苏州河边也一直是视觉艺术的母亲河,和美术联系在一起。
“元代大画家任仁发主持了苏州河修治工程,是苏州河修缮历史上必不可少的功臣。”知名艺术评论家林明杰带领大家“穿越”到苏州河的过去。
林明杰
“苏州河对中国的美术发展,尤其上海的美术发展,有重要的影响。明代永乐年以前,上海一带的画家,都在苏州河以南。永乐年间,苏州河又进行一次重要的修建工程,它和黄浦江贯通了,本来吴淞江(苏州河)直通大海,修缮了以后通过黄浦江进入大海。这样改造以后,上海一带生态更好了,更多人移居到苏州河以北。”林明杰说,“当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绘画流派是苏州的吴门画派,上海苏州河改造好后,更多人从吴门(苏州一带)来到上海,奠定了江南文化的根基。”
如今的苏州河沿岸,依然汇聚着新锐的艺术文化。比如在上海声名远播的莫干山路上的m50,又比如选择坐落在苏河湾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当代艺术机构ucca。
“今天的苏州河沿岸的文化生态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ucaa选择苏州河边,选择苏河湾,因为这里是这座城市最好的自然景观,最优质的商业地产城市综合体。”ucca负责人卞卡说。
在林明杰看来,一个好的城市,一个能够培养文化软实力的城市,一定拥有文化艺术诞生所必不可少的文化营养土壤。“这些土壤类似于苏州河畔适合艺术家居住生存的空间。这是苏州河带给我们的启示,它是一种智慧,不是一个地理概念。”
栏目主编:李君娜
本文作者:李君娜
文字编辑:李君娜
图片编辑:曹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