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中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未来5-10年是重要窗口期

今天是重阳节,如何养老,是每个人都会面临的问题。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2.64亿,约占总人口的18.7%,65岁以上人口比例已达到13.5%,接近深度老龄化水平(14%)。同时,近年来低生育水平已成为常态。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中欧卫生健康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周东生介绍,要了解中国养老市场,首先要了解中国人口结构的变化趋势。从1990年至今,中国总人口缓慢增长(从11.34亿到14.12亿),但人口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15岁以下人口从30年前的27%下降到现在的17%,减少了10个百分点,老年人相应地增长了10%,65岁以上人口比例已经达到13.5%,按照这个速度,到2022年就会超过14%,这意味着中国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

相比之下,美国从进入老龄化到深度老龄化花了72年,法国140年,俄罗斯50年。日本是众所周知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也花了24年,而中国将只花22年。美国进入深度老龄化时,人均gdp超过5万美元,日本超过4万美元,而中国只有1万多美元。

养老的挑战

目前,我国推行的养老模式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9073”模式,即90%的老年人口在家养老,7%的老年人口得到社区养老服务的支持,3%的老年人口在机构养老。

但是,不论哪种模式,目前都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养老机构入住率偏低,空置率接近一半。而一个养老机构要盈利,其入住率一般应达到70%左右。此外缺乏成熟的养老企业,而且服务种类、质量都有待提升,不少企业收入模式单一,盈利能力不足。养老与医疗一样都是民生行业,很难真正市场化,不可能有非常高的利润。但不少中小企业单纯依靠政府购买服务,更加难以持续发展。

另外,国内养老行业人才严重不足,总体水平偏低。按照国际标准,每三位失能老人需要一名护理员,中国现有4800万失能或半失能老人,应该有近1000万护理员,但事实上我国真正能够提供合格服务的护理员只有50万。

当然,最大的挑战还是支付。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形成国家基本养老、单位补充养老和个人商业养老的三支柱养老保障体系。然而,三大支柱发展不平衡。政府主导的第一支柱养老金占比过高,且缺口不断扩大;第二支柱覆盖人群有限,只有几千万人,规模提升困难;第三支柱仍处于起步阶段,规模小且发展缓慢(见下图)。要解决支付问题,必须发展第三支柱。从海外经验来看,第三支柱的作用举足轻重,比如美国2019年第三支柱比重已达31.3%。

挑战带来机遇

那么,中国养老市场的前景就一片灰暗了吗?当然不是!随着养老需求的日益旺盛,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养老市场蕴藏着巨大的机会。从社会和经济因素来看,目前中国的老年人还是以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为主(56%),这些人大部分还比较健康,因此未来5-10年是中国应对老龄化的重要窗口期。

随着60后进入老年,他们的受教育程度、财富水平较现在的老年人会有明显提高。目前小学及以下学历的老年人占比55%,未来会降到20%。经济水平也明显提升,养老观念和消费方式会发生转变,老人寿命越来越长,需求会更加多元化。养老将不再是一个单纯消耗社会资源的困境,而是一个汇集相当比例人口需求的市场机会。

同时,养老行业“国进民退”的现象越来越明显,作为民生行业,国有企业需要承担一定的职能,提供长期稳定的服务。但政府的职责是保基本,随着养老压力越来越大、需求越来越多元化,中国的养老行业会是多层次的,各种形态的企业都会有相应的发挥空间。

栏目主编:顾泳

本文作者:侍佳妮

文字编辑:侍佳妮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曹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