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眼睛更保生命,上海交大医学院院长范先群增选为院士,三十年为患者寻回光明

镁光灯下、显微镜中、内窥镜里,他倾心救治的是患者的光明,乃至生命。11月18日,中国工程院公布2021年院士增选名单,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院长、交医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学科带头人范先群当选为新院士。

保生命、保眼睛、保视力。30多年如一日,范先群教授带领附属九院团队,致力于眼科疾病的临床诊疗和研究,尤其聚焦眼肿瘤和眼眶病诊疗技术创新和发病机制研究,取得一系列突出成果。

提高我国眼肿瘤患者生存率和保眼率

外行人很难想象,小小的眼睛,眼睑、眼眶、眼内、结膜和泪器都能罹患肿瘤。其中,视网膜母细胞瘤和葡萄膜黑色素瘤是儿童和成人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占眼内恶性肿瘤的95%以上,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和视力。

以视网膜母细胞瘤为例,新生儿的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一,我国患儿数量位居世界前列。如果早发现、早治疗,保眼率很高。然而,大部分患儿当眼内出现标志性“白瞳”时才被发现,诊断太迟,晚期患者比例超过70%,眼球摘除率超过50%。

“保住眼肿瘤患儿的生命和视力,是眼科医生的天职。”范先群说。他带领上海九院眼科团队首先聚焦视网膜母细胞瘤,开展眼动脉超选择介入化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眼球的血供来自眼动脉,眼动脉是颈内动脉的第一分支,与颈内动脉呈30度左右夹角,儿童眼动脉的直径仅0.6毫米左右。从股动脉插管,经腹主动脉、胸主动脉、颈总动脉、到达颈内动脉,应用0.34毫米的微导丝引导0.57毫米的微导管进入眼动脉,通过导管将化疗药物注入眼动脉,药物直达眼内肿瘤,精准给药。

而且,药物剂量仅为全身静脉化疗的1/10,浓度却增加14倍,能最大限度杀伤肿瘤细胞,同时将毒副作用伤害降到最低。他们对眼动脉变异或多次化疗出现眼动脉狭窄患儿,开展颈外动脉旁路插管技术;对3月龄以下等眼动脉更加狭窄的患儿,开展颈内动脉球囊扩张阻断术;旁路插管术和球囊扩张阻断术,则解决了微导管不能插入眼动脉进行介入化疗的临床难题,建立了视网膜母细胞瘤介入化疗技术体系,显著提高患儿保眼率。

为推广应用眼动脉介入化疗新技术,范先群联合上海、北京、广州等国内著名眼科中心,对视网膜母细胞瘤化疗方案开展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明确眼动脉介入化疗使眼内晚期患儿两年无进展保眼率较静脉化疗显著提高,牵头制定了我国视网膜母细胞瘤诊疗专家共识和指南。

除了这一眼肿瘤,睑板腺癌是眼睑特有的恶性肿瘤,我国发病率远高于欧美国家,以往主要采用扩大切除手术治疗,术后复发率和转移率高。范先群带领团队建立病理控制睑板腺癌切除和即期修复术,在保证彻底切除肿瘤的前提下,最大限度保留正常眼睑组织、保护眼球和视力,使患者复发率和死亡率明显降低。

范先群团队关于眼恶性肿瘤的治疗和研究成果获201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我们拼尽全力把手术做到最好,但是依然有很多患者失去光明,甚至生命。只有科研攻关,揭示发病机制,创新诊断和治疗方法,才能更好地解决眼恶性肿瘤这个世界性难题。”范先群说。

为此,范先群带领团队建立眼肿瘤生物样本库,在国际上率先建立视网膜母细胞瘤转移瘤细胞系,结膜黑色素瘤转移瘤细胞系和眼恶性肿瘤pdx动物模型。发现视网膜母细胞瘤新致病gau1,发现并命名治疗新靶点rbat1,创建靶向治疗新方法;提出葡萄膜黑色素瘤发生的“陷阱修饰”学说,被国际评价为“揭示肿瘤发生新机制,是肿瘤研究的范例。”

眼恶性肿瘤的早期发现和治疗对提高患者生存率至关重要,范先群团队专注于高灵敏的早期检测技术研究,利用纳米碳点的荧光增强作用,实现肿瘤细胞可视化监测。用于肿瘤微小病灶早期检测,具有时间短、操作简单、精度高和准确性好等优势。成果发表于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先进材料advanced materials》 和《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 materials》,目前正在推进成果转化和临床应用。

重建眼眶、重塑面容、复位眼球

眼眶病是一种与炎症、外伤和全身疾病相关的严重眼科疾病,不仅严重影响视力,还常造成患者面部畸形。针对这一类病情重、诊疗难和预后差的严重眼病,范先群带领团队开展了长期临床和科研攻关。

眼眶结构复杂、空间狭小、内含眼球和视神经等重要组织,且与颅脑和颌面相通,如何提高眼眶手术安全性和成功率是临床难题。

范先群团队在眼眶外科关键技术研发方面走在最前列。他提出“导航内镜”新理念,建设医工交叉研究团队,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内镜导航手术系统,形成“图像影像对称匹配、深部组织可视可知、重要结构实时预警”的三大优势,相关临床和科研成果获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据悉,在眼眶外科内镜导航手术系统基础上,范先群团队正在研发适合眼眶外科特点的无线内镜手术系统和手术机器人,推动眼眶手术更加精准、安全和有效,并为远程医疗和优质资源辐射创造条件,惠及更多患者。

揭示眼眶病发生机制的基础研究,是阻断疾病发生发展、寻求新的治疗方法的关键,也是范先群团队不懈努力的方向。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是累及眼眶及眶周组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造成眼球突出、眼球运动障碍、复视、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针对tao发病机制不清的问题,范先群教授聚焦tao的免疫机制研究。建立了tao的临床资料数据库和生物样本库,发现了th17细胞的关键致病作用,首次提出th17细胞介导的炎症信号通路活化在该病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揭示眼眶成纤维细胞“双向分化”的调控机理;绘制国际上首个眼眶免疫微环境图谱;阐明高甘油三酯血症促进激素抵抗型眼眶病发生的分子机制,发现小分子vialinin a的治疗作用,为难治性眼眶病的治疗提供新策略。研究结果连续发表于美国内分泌代谢学会会刊和美国视觉与眼科研究学会会刊,并受邀在英国剑桥眼科论坛上作专题报告。

从2000年开始担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主任,范先群始终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以学科发展为己任。“不培养人才,一个学科就没有明天。”“银蛇奖”是上海市卫生系统青年人才的最高荣誉奖——20年前,范先群获得“银蛇奖”三等奖,2013年,他的学生贾仁兵教授获得“银蛇奖”二等奖,2017年,他的学生周慧芳教授获得“银蛇奖”一等奖,范先群荣获“银蛇奖”特别荣誉奖。获奖感言时,范教授说,今天是他最高兴的一天,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九院眼科人才辈出,事业有发展、学科有希望。

历经20多年的发展,范先群团队建成国际最大的眼肿瘤眼眶病诊疗中心。今年,欧洲著名的“expertscape”机构公布了最新的“全球眼眶领域专家”国际排名,范先群以中国第一的名次在全球近2万名眼眶领域专家中跻身前0.1%,并位列“全球眼眶骨折专家”全球第二名。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学生周慧芳等专家也在名单中榜上有名。

栏目主编:徐瑞哲

本文作者:徐瑞哲

文字编辑:徐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