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区党代会报告中,“枢纽门户”为何浓墨重彩 |党代会时间

11月22日,中国共产党上海市青浦区第六次代表大会开幕。区委书记徐建所作的报告,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枢纽门户而不懈奋斗”为题;纵观整篇报告,“枢纽门户”更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文眼。

比如,报告指出,今后五年青浦区的奋斗目标,是彰显人民城市温度的新时代幸福青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面向未来的高能级城市加快崛起,创新驱动的高质量发展突破跃升,幸福美好的高品质生活广泛享有,数字赋能的高效能治理形成框架,“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枢纽门户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再如,整篇报告共分四个部分,其中“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枢纽门户”为独立的第三部分;全篇报告不到1.8万字,第三部分有7000多字,占比超过40%,浓墨重彩地从功能、经济、民生、治理、文化、生态等方面,描绘了枢纽门户的美好愿景,让人期待。

青浦为什么要建设“枢纽门户”?

放眼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发展来看,确实需要这样一个“枢纽门户”。当前,上海正积极打造“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打造“世界会客厅”,这个“会客厅”的“门”在哪里、开得多大,决定了上海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的能级水平;从长三角来看,一体化发展向纵深推进,示范区建设已进入加速期;把视野放得更大,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正加速构建。青浦要实现全面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建设“枢纽门户”是时代风向,是历史的选择。

青浦凭什么建设“枢纽门户”?

建设“枢纽门户”,青浦有基础优势,更有机遇优势。基础优势方面,区位上青浦地处上海最西端,是上海唯一一个和江苏、浙江都接壤的行政区,背靠虹桥枢纽、面向长三角广阔腹地,“扇面”打得特别开;再说生态,青浦依水而建、因水而兴,是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的上海之源、江南水乡。这种软实力的“无形要素”是能转化为“有形力量”的,在城市品牌愈发重要的今天,软实力积淀能助推硬要素集聚。

更重要的,是青浦这些年的机遇优势。党代会报告指出,“当前,我们同时承载进博会、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新城建设等重大战略任务,在示范区三地、虹桥核心四区、五个新城‘三条跑道’上比学赶超,机遇千载难逢。”不仅如此,在“中心辐射、两翼齐飞、新城发力、南北转型”的市域空间新格局中,青浦既是“新城发力”的主体,也是“两翼齐飞”的主体,使命重大。

这些年来,青浦的区位优势、生态优势、机遇优势,已逐渐转化为发展优势。过去五年,青浦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2020年完成119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1%,2020年实现583亿元。“三大两高一特色”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比重大幅提升,营商环境持续优化,一大批行业龙头落户,上市企业增至29家,形成了快递物流、绿色金融、软件信息等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和会展商贸、北斗导航、新材料、人工智能等一批百亿级产业平台。

青浦要建设怎样的“枢纽门户”?

机遇往往只垂青有准备之人。青浦和“门”结缘,并不是最近的事。以往的青浦,是上海的史之源、水之源和食之源,是上海的西大门;未来的青浦,将不断放大战略叠加效应,推动战略红利转化为发展动能,擘画“上海之门、国际枢纽”的新篇章。

“西大门”,是一个地理区位;“门”,则是一种城市功能。从“西大门”跨越式发展成为“门”,这一字之差,意味着青浦正向服务更全、辐射更广、效率更高的现代化综合城市升级发展。报告明确,面向未来,青浦“有无比的自信,在上海之门和长三角地理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走向长三角战略重心和功能核心,在全面现代化新征程中奋力开创新局面、创造新奇迹。”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枢纽门户,打响“上海之门、国际枢纽”城市品牌,青浦有意愿、有机遇,这也与中央和市委的要求接榫契合。“充分发挥主阵地、桥头堡、核心区的独特优势,以城市数字化转型为战略牵引,促进城市功能全面提升,把青浦建设成为引领一体化发展的示范区、辐射长三角城市群的枢纽地,推动重大战略任务的种子结出更多丰硕的果实。”这是青浦区未来五年的战略路径。

诚然,打造上海这座城市的“枢纽门户”,并非易事。目前,对标中心城区和长三角城市群,青浦在集聚创新要素、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两翼齐飞”的格局中,青浦这一翼和浦东这一翼相比,目前差距还比较明显。面向未来,青浦将不断提升各类要素的集聚力、配置力,并通过为资源流动提供平台和通道,打造一个优质资源要素的引力场。

栏目主编:唐烨

本文作者:茅冠隽

文字编辑:茅冠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