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刷遍朋友圈的落日余晖照吗?中山医院25位医生告诉你“人间值得”

2020年3月5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鄂医生刘凯护送87岁的王欣去做ct,途中,两人久违地欣赏了夕阳。照片里,穿着防护服的刘凯陪着病床上的王欣,在落日余晖里,安静地望着天空。这张无意中被拍下的“落日余晖”照在短短时间里传遍朋友圈,在网友心中掀起巨大的情感波澜。

时光匆匆跑过了20多个月,11月22日下午,《人间值得——来自上海中山医院的二十一堂生命教育课》在朵云书院·戏剧店首发,刘凯回忆起那天的夕阳,“其实不光是病床上的王欣老人,那一刻,作为医生的我也得到了身心的舒缓。”

《人间值得:来自上海中山医院的二十一堂生命教育课》由25位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援鄂医疗队成员共同撰写,以生命教育课的形式,通过21个“人生关键词”,以医者的经历和视角解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从“头”开始:九位援鄂医生抵鄂后剃发留影

刘凯的关键词是“爱心”,他写“医者仁心,代代相传”,但如何让患者感知到这份爱心,沟通与触碰很重要。他说,“那张‘落日余晖’照里的我,其实不只是我,是每一个战斗在一线的医护,那里面的王大爷,是每一个和新冠病毒斗争的患者。这是疫情期间医护与患者之间传递的爱心。”

上海市第五批援鄂医疗队队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罗哲在书中写作的关键词是“理性”。他说,武汉抗疫归来,最大的感触是对人生的理解。在“落日余晖”照背后,有个小插曲。那天是他安排呼吸治疗师刘凯医生带老人去做ct,“等了一个多小时还没回来,以为出了什么事,忍不住有点火气。但听到‘因为夕阳很美,和老爷子拍了个照’的解释,气消了一半。”

援鄂医生罗哲、叶茂松穿好防护服,准备进入隔离区

“两个背影在疫情中看夕阳,为什么这么打动人?”罗哲的体悟是,人们经历苦难、保持理性的终极目的,都不过是为了更好地在人间走一趟。他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画:一个人在平衡木上大步向前走。罗哲喜欢这幅作品,因为它传递着这样一种精神:人间很多事,大步向前走。他在写给读者的“理性”关键词最后如此寄语——希望每个人都能在不确定性中保持理性,大步向前,在人间更好地走一趟。

如今已调任上海临床研究中心的朱畴文是上海市第五批援鄂医疗队领队,借新书首发之机,再度与“亲爱的队员们”面对面,他说,自己心怀感恩而来。“从去年开始,对生命、生活意义的思考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援鄂医疗队很多队员或多或少接受过一些采访,但还是要有一个机会通过自己的笔,深层次地分享内心的所感所悟。我们医务人员用自己的专业能力、职业精神敬畏生命、护佑生命,彰显人间值得,幸也!就像当时出发武汉时,我告诉队员们‘帮助武汉,就是帮助自己’,不仅是帮助控制疫情,也是帮助成长成熟。”

“这是一本求真之书,医生们的文字透彻、有节制,涉足的主题丰富、温暖、要言不烦。”上海市作协副主席孙甘露说,这“二十一堂生命教育课”是可以放在枕边时常翻阅的,“既是一段珍贵历史的记录,更是对医学、医疗、病患、生命的普遍思考。是‘人间值得’,也是‘上海值得,中国值得’。”

“美好生活的重要维度是做好生命管理。这本书始于抗疫,没有止步于‘抗疫’,而是融入了医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观点与思考。”世纪出版集团总裁阚宁辉认为,书中21个富有特色的关键词——敬畏、信仰、坚持、理性、责任、情怀、远行、家庭、爱心、信任、专业、绘画、执着、榜样、亲情、热情、志向、团队、青春、音乐、诗歌,既让读者感受信仰和坚持的力量,思考责任和情怀的内涵,体悟远行和志向的担当,读懂信任和榜样的意义,明晰专业和执着的重要,也能品味青春的活力、亲情的浓厚、艺术的气息,引领读者寻找自己的生命关键词。

“中国人的文化其实就是如何活出自在、自由,活出大境界。读者能从见惯生死的医生们的笔下,更好地领悟生命、生活和价值的真相。”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说。

“这本书叫‘人间值得’,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听到很多人说,人间不值得。从‘不值得’到‘值得’,这中间的空缺,或许就是这21个生命关键词。”华东政法大学教授、上海高校心理咨询协会副会长张海燕说。

“我们希望,这二十一堂生命教育课能帮助人们‘认识生命之真,实践生命之善,创造生命之美’;能给那些还在疾病中挣扎、努力着的人们一些鼓励和希望;也让迷茫着的青年医护同行们重拾信心。我们相信,疫情的阴霾终究会散去,生活必定重回平静。为之奋斗的人们的所有汗水和泪水都会浓缩成四个字:人间,值得!”中山医院原院长王玉琦在序言中写道。

栏目主编:施晨露

本文作者: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