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偏远郊区的“西伯利亚”,惊艳变身为“香格里拉”?只因做强了这个产业

“常说‘米要有米味’,你知道大米口感和什么有关吗?是蛋白质含量——蛋白质含量偏低的米口感更好。常规大米,每百克含7到8克蛋白质;市面上那些好吃的米,这个数据可以低至6克到7克之间。”

“你知道水稻要怎么种、怎么收才最合理吗?我们这里常见的‘南粳46’,生长成熟期是165天,在11月10日前必须完成收割,再晚的话就不好吃了。插秧用机插方式比较好,根系深、不容易倒伏,田里杂草也少。”

“告诉你个冷知识:一粒稻谷播种后会长成一棵稻苗,一棵稻苗可长15至30株稻穗,每株稻穗约有120至200粒稻谷,因此每株稻苗可结稻谷1800粒左右。一碗米饭大约有3500粒米,也就是说两粒稻谷长出的谷粒就能盛满一碗米饭。”

不久前,在崇明区新村乡“稻1968景区”里,乡党委书记王慧健滔滔不绝地对记者说着他对于稻米的理解。在新村乡,人们把“米产业”做到了极致——那里不仅有连片成块的稻田、高质量的稻米,还有以稻米为主题的文化品牌乃至旅游景区。

只做活米和鲜米,全域飘散米香味

近来气温下降,新村乡里却热气腾腾。日前,乡里开展了一场米食制作活动,二十几个妇女将今年刚刚归仓的新米,做成一道道散发着清香的高颜值美食,大家共享丰收的喜悦。

她们是新村乡妇联志愿者团队“稻之语姐妹工坊”的成员。俞春燕是新村乡新国村妇联的负责人,是该团队的核心人员之一,喜爱米食文化的她常常自己动手,制作各式各样的米食小吃。“崇明糕、圆子、印糕自不必说,是印在崇明人骨子里的情怀;现在我们生活条件好了,可以开发制作更丰富的米食,给生活添点乐趣。”

团队另一位核心成员龚菊英是新村乡后勤物业工作人员,她开发了一款米汤饮品:一斤米配十斤水,用文火熬煮三小时以上,然后过滤出碎烂的米渣,留下滑润适口的汤汁。原味的米汤清甜细腻,散发着缕缕米香;加上桂花、红豆、芋圆、水果等佐料,就成了一道美味的甜品;还可以加上姜汁红糖,在寒冷的冬天喝上一口,暖遍全身。

米汤、米糕、圆子……11月的崇明区新村乡,处处飘散着米香味。这个在崇明区也属偏远的乡镇,和稻米有一种神奇的缘分。

如果把崇明岛看作一粒米,那么位于崇明岛最北端的新村乡,正好位于这粒大米的精华部分——胚芽的位置。长江水途经10余个省、市、自治区,在入海口形成土质肥沃、养料丰富的崇明岛,新村乡围垦时间仅有50余年,是新围垦土地,属于渗透性好的弱碱性沙土,特别适宜优质水稻生长。此外,全乡耕地连片成条,整齐划一,道路河渠规范标准,具有适合农业规模化、机械化、产业化生产的优势。

因此,乡里鼓励引导农民将承包地通过村委会统一流转管理,优先流向家庭农场。今年,全乡水稻种植总面积共2.4万余亩,水稻绿色认证率100%,全乡有水稻种植型家庭农场73家,50亩以上规模种植户有94户,面积近2.3万亩。

“米产业”是所有农业产业的基础。在王慧健看来,把“米产业”做到精细、极致,有广阔的产业空间。

“目前,我们的优质大米只做活米和鲜米两个种类。”所谓“活米”就是胚芽米,这种米保留了大米的胚芽部分。胚芽虽只占米粒体积的3%,但包含的营养占米粒的60%以上。这种米在适宜环境下可生长发芽,再次焕发新的生命,营养价值比普通米更高。“鲜米”即新鲜度较高的大米。近年来,新村乡建成了140吨稻谷烘干系统和1000吨恒温冷链仓库,稻谷收割后即经烘干机烘干,再放进恒温冷链仓库储存,待市场有需求时再拿出来加工,可有效保持大米的品相、口感和营养,实现“月月吃鲜米”。

在大米种源建设、品牌建设等方面,新村乡也有不少举措。去年5月,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科技支撑专家工作站、新村乡稻米产业研究院相继在新村乡落地,在试验田里,专家试种了100多种特种水稻,不断探索适合新村土壤的优质水稻品种。在今年10月1日开幕的2020年阿联酋迪拜世博会上,来自新村的大米闪亮登场,成为迪拜世博会中国馆宴会厅指定大米。

稻米文化镌刻在各种细节里

稻米文化小镇,不仅仅有“稻米”,也不仅仅是“小镇”,而是一个将农业和文旅融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在延伸稻米产业链方面,新村乡近年来不断探索。

走进新村乡,即可见一座充满“新村气质”的雕塑——一颗稻壳裂开、浑圆饱满的大米。全乡路边,随处可见新村吉祥物“米宝宝”的形象,这是将大米拟人化后塑造的一家四口(夫妻俩加一儿一女)漫画形象,男主人扛着锄头、女主人系着围兜,两个孩子一人提着一篮米、一人拿着一捆稻,收获之喜溢于言表。和新村乡的干部群众通过微信聊天,对方时不时会发来“米宝宝”微信表情包。稻米文化,已深深镌刻在这个年轻乡镇的各种细节里。

多年来,稻米文化展示、稻米艺术创作、米食文化体验等功能在新村乡有机融合,打造出了一条稻米文化产业链。2018年9月,一个融稻米加工、营销、科普、文化展示为一体的新村稻米文化中心正式投入运营,市民游客走进展馆一楼,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放大版的崇明升斗,金黄的稻谷高高堆起,散发着淡淡清香;二楼的加工车间干净敞亮,透过一块玻璃,市民游客可将稻米的加工过程尽收眼底。

近年来,在稻米文化中心的基础上,“稻1968景区”在新村乡渐渐成型——1968,是新村乡的围垦年份。这个景区里除了稻米文化中心,还有一个占地6000多平方米的米食文化体验馆,由崇明区粮油总公司的房屋整修改造而来,集米食制作、农村市集、文化展示、产品游购等功能于一体。三期项目则致力于打造诗意的乡村栖居地,以文创旅游为核心,建设“稻香花舍”新型居住社区。

“稻香花舍”民宿原本是供销社闲置的小商店,去年上半年开始,新村乡开始对那里进行改建,土房子摇身一变成了精品民宿,四合院式的建筑被装修成了崇明旧式民居的模样,颇有韵味。此外,新村乡还对纳入“稻香花舍”新型居住社区的民宅进行统一修整,清理了河道、铺平了道路、修了木桥、装了篱笆,每家每户的花园、果园、菜园都是景点。

2020年11月,新村乡在市绿化市容局、市林业总站和上海动物园的大力支持下引进了两头麋鹿,今年3月底又引进了两头。一个“稻米之乡”,为什么要引进麋鹿?“一方面,这填补了崇明极小种群恢复和野生放养的项目空白,我们希望让热爱动物的人以后能在崇明‘东滩观鸟、北滩赏鹿’。另一方面,麋鹿与中国的稻米文化渊源很深——最初稻田被称为麋田,古人是在麋鹿群反复踩踏过的水田里撒下稻种的,这是最原始的耕地,后来才演变为用水牛踩踏播种。”新村乡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麋鹿米”未来将成新村大米的高端品牌。

靠着做强“米产业”,新村这片崇明岛上“西伯利亚”般的土地,已逐渐蜕变成世界级生态岛舞台上的“香格里拉”。“我们正在讲好稻米故事的基础上,打造‘处处皆景点、随时可休闲’的全域旅游景区。”王慧健说。

栏目主编:黄勇娣

本文作者:茅冠隽

文字编辑:茅冠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