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从业者美国85万、英国14万、中国5万,数字化人才应加快培养储备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年末就业人数为349.9万人,其中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年末就业人数达到229.1万人。但是,拥有中高级专业技能的数字化人才比例并不高,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智能制造等前沿技术领域的数字人才更少。

领英中国智库一项研究显示,与美国、英国、印度相比,中国的数字人才储备尚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美国从业者有85万人以上,印度有15万人,英国有14万人,而中国只有5万多人。

波士顿咨询公司有关报告指出,2035年中国整体数字经济规模将接近16万亿美元,总就业容量将达到4.15亿人。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面向数字化人才和数字技能的需求将出现巨大缺口,实际上这种缺口已经显现并日趋扩大。

11月30日,中国管理科学学会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管理蓝皮书:中国管理发展报告(2021)》,蓝皮书在援引上述数据后指出,数字化人才储备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当前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数字化人才短缺。

目前,中国劳动力市场的数字化人才短缺归结为几个方面:一是数字化人才总储备量少,供给需求结构失衡,人才的供给远远不能满足企业数字化转型需求。二是区域结构失衡。由于数字化人才大多在新兴行业,目前人才主要集中在国内一线城市,二三线城市的人才较少,企业的数字化水平低。三是具备前沿数字技术与相关制造业经验的跨界融合人才供不应求,尤其是融合制造业背景和数字技术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人才较少。四是数字化人才梯队建设不足,呈现两头小、中间大的特征。初级技能的数字化人才培养跟不上市场需求增长,在校大学生的数字技能水平难以满足企业的岗位要求。许多企业对这些人才的培养缺乏战略眼光,制约了他们成为高级技能人才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对制造业企业而言,数字化人才储备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但是,随着企业数字化新业务的开展,出现了数字化业务与组织适应能力不匹配现象,主要表现是企业的战略重点放在数字化新业务上,忽视了与之同步的组织文化建设和数字化人才培养,导致需求与供给的严重脱节。

不少管理专家强调,企业数字化转型最难的不是资本和技术等硬件,而是组织文化和数字化人才等软件。文化的包容性和数字化人才的储备是提升传统企业组织适应能力的关键因素。如果组织文化陈旧,组织人员不愿试错、不敢冒险,则会大大阻碍数字化新业务的推进与拓展。同时,数字化新业务的开展离不开人才的保障,数字化人才不仅是组织适应能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而且是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要素。

栏目主编:樊江洪

本文作者:樊江洪

文字编辑:樊江洪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曹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