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在广州举行的2021年“读懂中国”国际会议渐入高潮。除了大会开幕式,数场专题会议也相继召开。两天来,数百名中外嘉宾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深度探讨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扩大和深化各国的利益汇合点。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交织影响,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期。在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拉米看来,世界正面临四大鸿沟:疫苗鸿沟、数字鸿沟、碳排放鸿沟和贫富鸿沟,这四大鸿沟正在给全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制造巨大的挑战与风险。
如何努力弥补这些鸿沟?国家创新与发展战略研究会会长郑必坚指出,贯穿以上这些鸿沟与考验的,是一项根本性、历史性的“大考验”:在全球范围内,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利益诉求的各国之间,能否经历多边和单边、开放和封闭、合作和对抗的重大考验,从而逐步实现“大合作”。中国已成为多边主义的最重要支柱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不可或缺、值得信赖的重要力量。
△ 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通过视频发表主旨演讲
英国前首相戈登·布朗表示,我们正面临着巨大的全球挑战,从气候变化、稳定全球金融,再到消除全球贫困、避免保护主义、防止核扩散和大流行病都需要加强合作。国际关系的重要问题是我们能否为未来的合作找到基础,前进的唯一出路不是华盛顿共识、不是民族主义,也不是“一个世界、两种体系”的未来,而是负责任的合作。
俄罗斯国家杜马第一副主席梅利尼科夫认为,当代中国之所以能克服种种困难和曲折,稳居世界各国前列,离不开中国的行动力、创造力、理论创新力、自我净化能力、自我完善能力和均衡的治理能力。中国杰出的经验和模式,对中国人民乃至全世界人民都是宝贵的。
“读懂中国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是时代的需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郑永年指出,随着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对中国将往何处去有很多不确定性,我们要主动帮助国际社会理解中国。对中国来说,则要确立以自身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的知识体系。
在世界大变局之下,文化遗产发挥着独特作用,各种文明通过它展开对话、交流互鉴。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前院长单霁翔指出,文化遗产保护的真正目的是传承,要把我们祖先创造的灿烂文化,经过我们的手和时代,健康地、完整地、真实地传给我们的子孙后代。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必须加强国际合作,“文化遗产它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独有的,它是人类共同的遗产。”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本文作者:周丹旎
文字编辑:周丹旎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笪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