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届联合国大会近日一致通过了由中国和国际奥委会起草的奥林匹克休战决议。173个会员国共同提议的数量,创下近几届冬奥会休战协议新高。休战决议的通过,既体现各国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支持,也彰显了国际社会同舟共济、实现和平的决心。
休战协议历史:秩序化的象征性
奥林匹亚的“神圣休战协定”可以上溯到古代奥运会。据记载,古希腊城邦之间战争不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公元前776年,第一届古代奥运会,一些城邦领袖共同签署“神圣休战协定”。
1894年国际奥委会成立后,积极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在全球的发展。同时,国际奥委会希望通过体育运动,制止战争,推动世界和平。不过,1916、1940、1944年3届夏季奥运会因战争而取消。冬奥会历史上,1940、1944年两届冬奥会也因战争没有举行。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的恐怖袭击也给倡导和平的奥运会蒙上了巨大的阴影,奥运会被迫休会1天。
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前夕,国际奥委会和联合国共同提出了休战倡议,要求波黑交战双方在赛会期间停战。这是国际奥委会第一次就奥林匹克休战发出呼吁。在第48届联合国大会上,121个国家一致通过决议。1993年,一只洁白的鸽子携着象征和平的五环和带给人们希望的奥林匹克圣火,出现在纽约联合国大会的屏幕上。2000年,奥林匹克休战的概念被纳入《联合国千年宣言》。同年国际奥委会在雅典建立了国际奥林匹克休战中心(iotc),致力于推进人类的和平发展。
古希腊时期奥林匹亚休战是为了区域性的希腊城邦停战,现今的奥林匹克休战呼吁解决国际冲突、推动世界的可持续发展。
休战协议现实:非强制的约束力
在冬奥会历史上,有很多因为遵守休战协议而停止战火的案例。1994年巴尔干地区战争因利勒哈默尔冬奥会停战一天;1998年长野冬奥会期间的奥林匹克休战也被较好地执行。但是,休战这样理想化的和平倡议并不能完全消除地区之间的冲突。
2004年雅典奥运会,面临着恐怖主义的考验。雅典奥组委的安保费用大幅度上升。奥运会是全世界瞩目的平台,因此有恐怖分子瞄准了这个“舞台”,不仅蹭热度,刷“存在感”,更是制造恐慌。也有一些地区冲突各方,并不“介意”奥林匹克休战。
战火连天、背井离乡的画面不应该存在于当前的社会,更不应该出现在奥运会期间。国际奥委会和社会各界一起努力,加快奥林匹克休战的规范化与制度化,意在发挥体育力量,维护世界和平。奥林匹克休战无疑是个美好的愿望,也有实践的操作性,但并没有对所有各方有强制的约束力。作为非政府机构国际奥委会和由主权国家组成联合国,呼吁战争各方“化干戈为玉帛”,但面对“剪不断,理还乱”的国际形势以及冲突各方,很多时候也有力不从心之感。例如,这次奥林匹克休战有173个国家共同倡议,但仍有一些国家没有参与其中。
休战协议蓝图:地球村的推进器
奥运会是全世界的体育盛会。奥林匹克休战,是希望能够通过奥林匹克精神将人类紧密联系在一起,尝试减少冲突。
其实,奥林匹克休战协议并不是“雷声大雨点小”,而是有“时间表”和“路线图”。例如,第76届联合国大会刚刚通过的奥林匹克休战协议,呼吁各方通过和平和外交手段解决国际冲突,敦促各国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开幕前7日至北京冬残奥会闭幕后7日遵守奥林匹克休战决议。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双奥城市”北京在积极进行冬奥会的筹备。简单说来,北京和张家口建成了以“冰丝带”为代表的一系列科技型场馆,也结束了一系列的奥运测试赛,运用大量先进科技服务北京2022年冬奥会,并积极进行疫情防控工作。
奥林匹克休战所代表的是用积极和平的方式实现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可持续发展,为全人类带来平等、宽容、互助。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我国再次向联合国大会提出休战决议并获得一致通过,强调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纯洁的冰雪、激情的约会”的美好愿景。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当下,我们更要认识到北京冬奥会在凝集人心、提振信心方面的独特作用和积极意义,从而为“和平和发展”这两大时代主题贡献体育力量。
(作者徐睿娴系上海体育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上海体育学院副教授陈国强对此文亦有贡献)
栏目主编:陈华
本文作者:徐睿娴
文字编辑:陈华
题图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