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企业家,如何绽放时代光彩

不久前,上海财经大学讲席教授、商学院副院长刘志阳在第三届中国社会创业研究论坛上发表了主旨演讲。他从社会企业家的视角,阐释了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丰富内涵。

『推动社会发展的“第四推动力”』

“社会企业”这个概念,最早发源于英国,是一种介于传统商业企业和非营利组织之间,倡导利用商业手段来实现社会目标的组织。

与商业企业以市场价值最大化为目标不同,社会企业以社会公共目标为使命,将创造性地解决社会问题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

社会企业又与非营利组织有所不同。非营利组织的发展主要依赖私人慈善捐赠和政府补贴,社会企业则强调通过提供市场化的产品和服务获取收入,以维持自身的可持续运行。

社会企业在全球日益兴起,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第四推动力”。2018年,社会企业的发源地英国,已经有超过10万家社会企业以及200万名雇员,产值高达600亿英镑。日本社会企业在2014年突破了20万家,拥有577.6万名雇员,附加产值高达16万亿日元。

2000年前后,社会企业的概念传入中国。2006年,社会企业在中国正式起步发展。汶川大地震以后,尤其是201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颁布后,社会企业不断涌现,成为推动社会民生事业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

深圳联谛信息无障碍公司就是一家典型的社会企业。公司着力对手机app和网站进行优化,让视障者、听障者、老年人等人群能够无障碍地使用互联网科技。目前,联谛信息无障碍公司已经为37个主流互联网产品,包括微信、支付宝、滴滴、淘宝、qq等提供方案,从而使视障者能用淘宝进行购物、听障者能在qq上轻松社交聊天、读写障碍者能正常学习、老年人与家人能顺畅沟通。公司在致力于推动信息无障碍的社会目标的同时,也实现了市场价值快速提升。

在上海,也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社会企业。比如,杨浦区老友记智慧助老服务中心就是一家以互联网理念和技术帮助老年人解决助餐问题的社会企业。该项目对原有的助老送餐服务进行产业优化,起用送奶工等共享助餐员,365天无休,为老人提供性价比高、食品安全有保障的送餐上门服务,深受附近老年人的欢迎。

 刘志阳教授在演讲。   (图片由作者提供)

『中国历来有“义利兼顾”的传统』

虽然社会企业的概念是一个舶来品,但是社会企业在中国产生的历史脉络有着与西方国家迥然不同的背景。

在悠久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商人和企业家深受儒家“义利兼顾”观念的影响。因此,诚信经营、服务社会的企业家精神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

《国语·晋语一》中有云:“民之有君,以治义也。义以生利,利以丰民。”义与利两者相辅相成,当义利冲突时,应当将义放在更重要的位置。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对传统商业领域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肯定了“利”是人性所在。“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肯定了道德和物质基础都是人类发展的必要条件。二是倡导义利统一。“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就是说,道德高尚的人在个人私利面前,要考虑到这种利益是否符合社会的道德准则和整体利益。

“义利兼顾”的实践典型是北宋义田制度。鉴于当时贫富差距增大,由贫入仕的士大夫纷纷通过兴办义田、资助义学推动家族公共事业的发展。义田制度从宋代一直持续到清代,不仅传承了家族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富差距扩大的社会问题。

甲午战争后,以张謇为代表的民族企业家群体第一次登上历史舞台,开启了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大时代。他们力图通过创办实业挽救民族危亡,将办实业的根本目的同整个国家与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张謇认识到,“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张”,他怀着“言商仍向儒”的崇高道德理想,先后创办了大生纱厂等数十家现代企业。实业成功后,张謇又抱着“教育救国”的理想,先后创立各类学校达数百所,并在其家乡南通进行大胆的社会改革,资金均来自大生企业集团的经营利润。

爱国实业家、“中国船王”卢作孚于1925年创办了民生实业公司。与此同时,他还创建学校、图书馆、博物馆,普及文化和教育,并从事乡村建设的社会实践。卢作孚曾这样写下自己创建企业的目的:“我们做生产事业的目的,不是纯为赚钱,更不是分赃式地把赚的钱完全分掉,乃是要将它运用到社会上去,扩大帮助社会的范围。”

由是观之,众多中国近代企业的存在并非以营利为首要或者唯一目的,而是作为承载近代企业家群体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感的载体。这种旨在富强国家和推动社会进步而创办的企业,和今天的社会企业有着同样的精神底色,是一脉相承的。

『从国营单位到社会企业』

新中国成立后,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当时,国营单位是普遍存在的一种企业形态,这也是最接近社会企业原型的一种组织形态。

国营单位不仅是一个经济单位,还俨然是一个社会单位,需要提供各类社会保障、医疗与社会服务。日本学者山本恒人在其著作《工业化与中国社会主义的形成———现代中国的变革》中这样写道:“以重庆钢铁公司为例,其拥有职工5万名、幼儿园15所、小学17所、中学7所、高中3所、职工住宅25436套。除中心医院以外,在工厂的17个生活区内还有3个医疗站,照顾着17000名退休职工。”

总之,国营单位通过计划手段和单位“小社会”的构建,直接解决了很多社会问题,这正是其被认为是社会企业原型的原因所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国营单位越来越弱化了“企业办社会”的功能,向纯粹的市场化运作的经济组织转型。

在社会民生领域,还有一类企业也曾是中国社会企业的雏形。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鼓励创办了一批旨在专门解决残障人士等社会弱势群体就业问题的工厂,即社会福利工厂。至1982年底,由民政部门开办的县级以上的社会福利工厂达到1602家,拥有18万多名职工,其中有6.4万多名残障职工。1985年初,为了解决福利工厂长期亏损无法可持续运作的难题,各地民政部门开始将市场机制引入社会福利领域,鼓励企业化运作,由此推动了社会福利工厂向社会福利企业的转型。

除此之外,公众参与社会治理意识的增强,也为社会企业在中国的诞生奠定了广泛的基础。自1988年中国恢复社会组织登记起,社会组织数量从4446个迅速增加到1992年的82814个。2006年,中央正式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通过发展社会组织来促进社会部门的发育。非营利组织从2000年的2.3万家迅速增长到2007年的17.2万家,涉及教育、社会服务与卫生保健等领域。2012年底,非公募基金会占基金会的比例已经超过一半。但是总体上来说,中国非营利组织在自主性方面明显存在不足,解决社会问题的活力没有得到有效激发。

正是在这一时期,社会企业的概念传播至中国。中共中央编译局组织专人翻译相关书籍,扩大了社会企业在中国的学术影响。一些聚焦于社会企业的机构在2007年左右成立,它们通过培训和资助等形式,引领中国第一批社会企业和社会企业家诞生。接着,各个高校陆续出现了社会企业研究中心,社会企业认证组织和咨询机构作为第三方开始出现,深圳、成都、北京等地相继出台政策鼓励社会企业发展。由此,中国逐步形成了社会企业发展的新生态。

『当代社会创业者的5个特征』

在中国,社会企业的大规模涌现,与社会企业家群体的快速崛起密不可分。这些社会企业家创造性地将尚未解决的社会问题当成新的商业机会,主动积极地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而这种新型的创业形式,也被称为“社会创业”。

深圳市残友软件有限公司的创办者郑卫宁就是社会创业的代表人物。郑卫宁是一位重症血友病患者,他率领5名残障人士,使用一台电脑,在深圳创办了残友软件有限公司,奋斗15年,发展成“郑卫宁慈善基金会”旗下的9家社会组织、33家社会企业。公司目前有1207名员工,其中75%以上都是残障人士。作为一家社会企业,该公司主要为有残障的大学生提供软件开发的就业岗位,进行商业化经营,所得收入全部上缴“郑卫宁慈善基金会”,再由基金会进一步在全国各地开办社会企业。同时,基金会还协同其他公益机构,构建了网上交流平台,为残障人士提供各种帮助。

像郑卫宁这样的中国当代社会企业家还有很多。不久前,上海财经大学中国社会创业研究中心牵头开展了中国社会创业专项调查,并发布了研究报告。该报告收集了全国626家社会创业企业的样本,对中国社会创业者进行了全景扫描。

报告显示,当前中国社会创业者具有如下特征:1.社会创业者中,女性比例少于男性(女性占39%,男性占61%),但显著高于商业女性创业者的比率;2.30岁以下的年轻群体中,社会创业的参与度不高。中国社会创业的主力军是“70后”和“80后”群体,这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创业需要从业者更加多元的背景经历和一定的社会资源有关;3.社会创业者以高学历群体为主,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社会创业者占比达到74%;4.绝大多数社会创业者拥有社会和商业双重背景;5.绝大多数社会创业者拥有志愿者服务的经历。

2017年以来,中国社会企业的规模逐步扩大,社会企业家群体快速崛起,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企业家的一道独特风景线。

『企业家精神+慈善家传统+创新家特质』

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只有真诚回报社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家,才能真正得到社会认可,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家。”这为社会企业家的创业指明了方向。

作为创新性解决社会问题的新型企业,社会企业在实现双碳目标、应对气候变化、特殊人群就业、养老医保等诸多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实现共同富裕和解决社会民生短板的重要途径。

我认为,社会企业家精神就是符合时代要求的企业家精神。社会企业家精神,其实融合了企业家精神、慈善家传统以及社会创新家的特质,具有非常丰富的内涵。

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发挥其社会作用所必备的共同特征,是其价值取向、知识体系和素质能力的集中体现。在新的历史时期,心中有家国、敢为天下先、奋勇争一流,无疑是中国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所在。

慈善家精神强调的是利他之心,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德向善的精神传统。儒家提倡的仁义、墨子呼吁的兼爱,这些思想都是铸造慈善品质不可或缺的基础。

社会创新家则是指一批为理想驱动、充满创造力的人,他们希望用创新的办法建构一个更好的世界。全球创业观察(gem)的调查显示,人们对待创业的态度正在改变,最初很多人是为了财富积累,而今天有更多人的创业目的则是改变世界。

因此,倡导社会企业家精神,就是希望利用创新、效率和可持续机制,共同推进美好社会的共建。

今天,尽管“社会企业”“社会创业”“社会企业家”在中国还是比较新的概念,但它们并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每个人都可以身体力行的。如果有更多人开始了解社会企业,实践社会创业,并且秉持社会企业家精神,愿意用自己的创意、创新和创造去改变世界,哪怕只是一点点改变,也可以为建设一个更美好的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栏目主编:龚丹韵

本文作者:刘志阳

文字编辑:徐蓓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徐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