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0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恐龙足迹研究团队宣布,他们在广东省肇庆市怀集县发现了一批恐龙足迹,这是该地区有关恐龙的首次报道,扩大了白垩纪恐龙在中国的分布范围。论文发表于国际古生物学期刊《历史生物学》。
此前,广东的南雄、河源盆地,广西的那霸盆地以及湖南的株洲盆地都曾发现过恐龙化石,但在广东省西北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和湖南省南部的交界地区却鲜有关于恐龙化石的报道,怀集盆地也几乎没有任何相关记载。
广州市初三学生倪子杰自幼热爱大自然,对化石有浓厚兴趣,2021年7月,他偶然在粤西北的怀集县一处建筑工地边上发现了几个疑似恐龙足迹的化石,当即联系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邢立达课题组,并得到了肯定的答复。随后,邢立达课题组,地质与古生物专家张显球等学者来到了怀集,对已暴露的恐龙足迹及其岩层层面进行了详细研究,并利用无人机、立体扫描等手段记录了足迹状况。
研究人员在野外工作
怀集足迹点位于一个建筑工地的边缘,足迹暴露于砂岩表面,有明显的不对称波痕。该区域地层属于白垩系闸岗群马屋组,该区的马屋组地层厚570至770米,为紫红色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与灰绿色钙质泥岩互层,局部含砂质岩,产介形、腹足和轮藻等化石,时代为早白垩世晚期–晚白垩世早期。
怀集足迹点俯视图
本次研究共发现7个兽脚类恐龙脚印,包括两个孤立足迹和一道行迹。其中,一道兽脚类恐龙行迹的保存状态最好,且向东北方向延伸。其形态类似于副强壮足迹属,比如,都是中等尺寸、粗壮的兽脚类足迹,中趾前凸较弱,平均长宽比为1.4,第ii-iv趾的平均趾间角为58°。因此,学者们暂时将其归入副强壮足迹。根据恐龙速度计算公式,可以估算出其行进速度约为2.57米/秒,表明这是造迹者在小跑状态下留下的脚印。
怀集足迹点
另外两个孤立的足迹被分别归为了实雷龙足迹类和跷脚龙足迹类。被识别为实雷龙足迹的脚印较大,且显示出了明显的外边缘,然而该处没有发现连续的足迹序列,反映造迹者可能踏入了一个底质较软的区域,随后又行进至较硬的地面,因此其他足迹没有留下,也可能是其他足迹在石化之前就已经风化了。被识别为跷脚龙足迹的脚印则较小,并且保存较差,只能大致识别出足迹边缘。
绘图 徐克凡
通过研究分析,学者们将本次发现的不同形态的足迹暂时归入了“副强壮足迹-实雷龙-跷脚龙足迹”组合,该兽脚类足迹组合曾出现于四川省和安徽省的白垩纪岩层。该足迹点所产出的类似的足迹化石组合表明,在白垩纪时期,中国的“副强壮足迹-实雷龙-跷脚龙足迹”组合可能分布更广。
此外,怀集足迹点的化石记录作为该地区的唯一证据,有助于重建粤桂湘交界地区的白垩纪中期恐龙群,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栏目主编:黄海华
本文作者:黄海华
文字编辑:黄海华
题图来源:怀集足迹点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