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个MDT门诊和3个MDT病房:解患者燃眉之急外,这家医院还有特别收获

上海市胸科医院门诊大楼4楼角落里,有一个特别的诊室:蓝底白字的“多学科诊疗中心”铭牌旁,还有12张工整排列的海报。午间时分,有路过的患者驻足细细查看后惊叹,“这可都是有名专家,怎么都一道组团来开门诊了!”

话音未落,有患者拿着厚厚的病史材料从紧闭的门内走出。周三,是许多医生的手术日和专家门诊日,来自纵隔疾病多学科门诊的5位医生,牺牲了短暂的午餐时间,争分夺秒为近10个辗转求医的患者家庭答疑解惑。

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让专科愈发精细化。随之而来的新问题,则是不少患者看病时“迷路”——以肿瘤为例,良性还是恶性?手术还是放疗?多发结节哪些需要处理?高龄患者伴有其他疾病怎么办?患者往往多次奔波于不同医院的不同科室,耗费大量成本。

能否“一站式”解决患者就医难,挂一次号,让精准医疗服务从门诊走向病房,从临床走向研究?在12个多学科诊疗门诊(mdt门诊)和3个多学科整合病房(mdt病房)的探索中,上海市胸科医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让“不解渴”的会诊固定成门诊

19岁的小薛正值追风的年纪,却患上了非精原细胞肿瘤。陌生的名词让这个家庭懵了,辗转来沪求医后,才知道这是一种来源于生殖细胞的纵隔肿瘤。“由于恶性程度较高,手术难度大,且术后极易复发,许多患者预后不佳。”胸外科主任医师、纵隔亚专科主任茅腾介绍,为了让小薛延续生命,并获得远期生存质量,一次长达30余分钟的mdt门诊“量身定制”了个性化治疗方案。

胸外科、呼吸内科、放疗科、病理科、放射科……专家们各抒己见,最终确定了化疗+手术+局部放疗的“三明治”治疗策略。一周后,不但完整地为小薛切除了肿瘤,还有效控制了病情复发。最新一次检查结果显示,小薛的身体恢复良好,再次重返校园。

这是首个提出开设mdt门诊的团队。“不同于其他以器官命名的肿瘤,纵隔以区域划分,与神经、淋巴组织等都可能相关。如前期诊断不明确,漏诊、误诊的情况让不少患者错失了最佳治疗时机。”茅腾坦言,哪怕进入治疗阶段,穿刺、化疗、放疗、手术……病家的精疲力竭,他都深深看在眼里。自2013年起,科室每月举行一次多学科讨论,但大家始终觉得“不解渴”——每周一次mdt门诊就这么敲定下来了。

mdt门诊与会诊有何不同?“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员。”呼吸内科主任钟华是肺部多发结节mdt门诊的牵头人,“不少患者诉苦,不同专家的说法不一,不知听谁的好。”因此,自去年3月至今,已有近150名患者在该mdt门诊呼吸内科、胸外科、放疗科、放射科等专家的共同细致诊断中获益。2019年,徐阿婆因早期肺腺癌进行了根治术,但2020年底随访时,又发现了双肺多发结节。极度焦虑的她在胸科医院得到了想要的答案:通过对比既往ct影像,mdt团队明确了徐阿婆的双肺结节为原发性,排除了转移可能。“这类患者虽然肺部结节很多,但就像‘杂草’,有些已经长大且变坏,需要立刻‘斩草除根’;有些处于‘萌芽’状态的只需定期随访。”听完解释,徐阿婆如释重负。

 

从mdt门诊到mdt病房

“这是一场自下而上的主动改革。”院长潘常青如此评价道。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上,技术、服务、科研必须并行,“从患者跟着科室跑,到医生围着疾病转,内科、外科、医技部门都有着高度积极性。”门诊办公室工作人员打开微信介绍,“12个群天天都有病例讨论和信息沟通,‘小红点’一直点不完。”“上海市劳动模范”陆舜、“上海工匠”罗清泉、“上海医务工匠”叶剑定等肿瘤科、放射科专家更将肺癌精准诊疗mdt门诊落实为“劳模工匠工作室”,剑指复杂病例。

门诊一体化了,之后的治疗呢?“那些病情较复杂、在院时间稍长的患者,以往可能在穿刺、放疗、化疗、手术等阶段入住不同科室的病房,排队和周转费时费力,我们希望能一步打通壁垒。”胸外科副主任、食管亚专科主任李志刚说。

2020年底,“食管肿瘤整合病房”正式挂牌,“mdt病房”让60岁的魏老伯再次成为受益者:5年前,他被确诊为中晚期食管癌,出现体重锐减、吞咽困难等情况。专家们共同制定了“新辅助同期放化疗后再行手术”方案,5年间,他先后进行了放、化疗,在肿瘤得到控制后,再完成食管癌手术,都取得了良好疗效。“在病房里,胸外、放疗、呼吸内镜、放射、病理甚至中医和核医学等科室的专家我都能见到,年前最新一次随访的各项检查指标都在正常值。”魏老伯高兴地说。

据悉,胸科医院目前已设立食管肿瘤、纵隔疾病、瓣膜中心等3个mdt病房,一年来收治患者500余人次。去年3月,来自新疆的小何被确诊为纵隔卵黄囊瘤,恶性程度极高、生长速度快、易复发转移。全国病友群口口相传的“上海mdt门诊+病房”让小何看到了希望,最终,通过诱导放化疗及根治性切除手术,他的身体目前恢复良好。

 

临床激活科研,科研反哺临床

一张院内就诊地图徐徐铺开:门诊衔接住院病房,mdt贯穿全程。联合查房、多学科长期随访、多中心临床研究……在对患者的高品质、人性化医疗照拂背后,专家们更瞄准了mdt模式带来的科研驱动力。

“目前,许多疾病的诊疗指南和共识来自西方,想探索中国自主创新的器械、药品,并评估综合治疗的效果和副反应,离不开多学科协同与医工交叉。”临床研究中心gcp办公室工作人员介绍,在胸科医院,这样的多学科临床研究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在李志刚团队,10余项食管相关临床与基础研究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上海市食管癌特色专病队列数据库”更被列为本市《促进市级医院临床技能与临床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关键支撑项目。

在肿瘤科主任陆舜团队,针对不可切除胸膜间皮瘤(mpm)的患者,团队加入一项全球21个国家、103家研究中心的研究,比较纳武利尤单抗联合伊匹木单抗与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或卡铂方案的一线治疗总生存期(os),促成国内首个“双免疫”疗法获批。

心脏中心主任、心内科主任何奔和心内科冠心亚专科主任沈玲红,带领团队与放射科合作,针对支架内再狭窄(isr)的重要高危因素——冠脉严重钙化进行研究,提出介入术前应准确评估病变的钙化程度,建议“非心电门控胸部ct平扫”在将来可以和“冠脉cta”一样,成为临床评估冠状动脉钙化的常规方法……

mdt模式,正在胸科医院悄然打破医生的惯性。“一场双赢的探索让大家满怀激情,以问题为导向,将为群众办实事真正落到了实处。”党委书记郑宁谈及自己的期待,“未来,mdt模式还将延伸至预防、治疗到康复的全健康管理周期,让‘环绕式’诊疗守护百姓健康。”

栏目主编:顾泳

本文作者:黄杨子

文字编辑:黄杨子

题图来源:黄杨子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