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媒体人曹景行因病于2022年2月11日凌晨在上海去世,享年75岁。
曹景行,中国新闻界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资深新闻评论员。民国著名记者、报人、作家曹聚仁(1900—1972)次子,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
好友杨锦麟发表哀悼,透露曹景行因胃癌离世——
“老曹可以说是我进入电视圈的引路人!九十年代也是他推荐我给《亚洲周刊》撰稿,中天电视开播后,他也推荐我到中天电视参与时事评论节目。2002年进入凤凰卫视之前,曹景行多次邀请我客串凤凰的节目,《锵锵三人行》试播前,我们也是一个被邀请的嘉宾组合!进入凤凰任职,我们同在一个办公室,一起参与n个节目的拍摄制作,合作很愉快,他离开凤凰往北京清华大学任教。也曾邀请我给清华大学的学生上过课!
我们一直保持联系!微信上每天都有互动!
得知他罹患胃癌动了大手术,化疗期间也备受化疗反应的病痛折磨,春节期间的问候,特别叮嘱他照顾好身体早日康复痊愈,未曾想到走得那么快!
他是老三届,老知青,老媒体人,有自己的坚守,善饮,一头银发迷倒很多「大叔控」女性;善谈,有自己的观点心得;善解人意,这也是个人阅历的沈淀积累所致!
他经常和我谈起对父亲的印象!记得曾告诉我,曹聚仁在澳门病逝,他从广州到珠海,一共走了十五个小时,才到关口;一辈子其实和父亲相处的时间不超过一个月⋯⋯
老曹病逝,令人惋惜,感到哀痛!
江迅和曹景行是一个农场下乡的,两个人都走了!老兵不死,唯有凋零,这句话更靠近我们了!
景行兄安息!”
曹景行,祖籍浙江兰溪,1947年生于上海。1968年起皖南山区插队10年。1978年入复旦大学历史系。1982年进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美国经济。
1989年他移居香港,先后任《亚洲周刊》副总编,《明报》主笔,中天新闻频道总编辑,凤凰卫视资讯台副台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高级访问学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评论员。
曹景行被人熟知,是他在凤凰卫视主持的一档深夜播出的节目《时事开讲》。当时《时事开讲》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一个华语新闻评论节目,开播两年已经是中国十大电视栏目,被评为“15年来中国最有价值的电视节目”。
曹景行2月7日微博仍在更新
银发“师奶杀手”、“新闻雷达”
作为华语电视新闻评论第一人,曹景行始终坚守新闻人底线——不说假话、不说自己不相信的话。
图自曹景行微博
从第一次出现在电视屏幕上起,曹景行就已经是一位银发睿智的老者了。而他却像年轻人一样,充满新闻激情,坚持出现在新闻第一现场。每当遇到大大小小的新闻事件,他都会像一位年轻的新闻战士一样去第一现场,做新闻评论。
凤凰卫视主持人窦文涛则称其为“新闻雷达”,他曾用“早上起床,眼睛盯着电视新闻,耳朵听着电台广播,手上翻着当天的七八份报纸”来形容曹景行。曹景行每天发布大量的朋友圈,他的个人朋友圈被媒体称作“个人通讯社”。
2016年,时任凤凰卫视副总裁、资讯台台长董嘉耀曾为其撰文《曹景行:为电视评论而生的银发师奶杀手》,“他有一头抢镜的银发,特别适合做电视……睿智、成熟加上满头银发,一‘出道’就成了师奶杀手”。
眼光深邃
不惑之年从头打拼
1987 年,四十岁的曹景行决定举家移居香港,凭着多年的知识积累和学识水平,很快进入了新闻行业, 在《亚洲周刊》 当了一名撰述员。由于撰写的文章观点新颖、 文风扎实, 不久升任为 《亚洲周刊》副总编兼 《明报》 主笔, 并为新加坡、 马来西亚等地华文报刊撰写评论。曹景行前前后后在平面媒体工作了八年, 在这八年里, 他的第一要务是为全家的生存奔波。
经过八年的艰苦打拼, 曹景行终于解决了全家的生存问题, 家庭生活的压力不再像初入香港时那样大了, 生活逐渐安定下来。然而此时曹景行心里又开始波动起来, 他觉得平面媒体的工作自己已经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 工作没了新意, 于是他开始琢磨要去做更有意思的事。
1997 年,曹景行再次出人意料地改行做了电视人,进入了一个对他来说全新的领域。他先是加盟了 “传讯电视” ,主管 “中天” 新闻频道,数月后, 他转入了凤凰卫视中文台,这一年定格为 1998年, 他已经51岁。
厚积薄发
50岁后办电视时评栏目
加盟凤凰卫视之后,凤凰卫视特殊的运作方式, 宽松的工作环境, 使曹景行的才智得到充分发挥。1999 年 5 月 7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了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 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凤凰卫视迅速结合形势推出一档时事加评论的栏目 《中国人今天说不》 , 由曹景行主播。在一把转椅上, 曹景行每天评说两小时。很快 《中国人今天说不》 栏目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 由此也催生了一个新的节目形态—— — 时事分析和时事评论。
三个月后, 曹景行和同事们觉得这种时评形式应该坚持下去,于是一起在 《中国人今天说不》 的基础上创办了 《时事开讲》 栏目, 并于1999 年 8 月 23 日正式开播。曹景行称 《时事开讲》 是 “比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还简单” 的节目。它精到的评说却迅速吸引了社会各界不同层次的人士, 许多国家政要、 企业高管等社会核心人物将它作为固定收看的节目;许多大学生在有重大事件发生时特意到宾馆包下房间, 专门要听听 《时事开讲》 怎么评述。
曹景行对国际时事的独到见解更提高了 《时事开讲》 栏目的知名度, 使它成为凤凰卫视的一个名牌栏目。此后, 《时事开讲》 栏目不断获得中国电视界大奖,先后被评为“中国电视节目榜” 之“最佳新闻类节目” 、 “中国电视十大名牌栏目” ……
受教于父亲是一种奢望
曹景行有个横跨政治、历史、新闻和文学“四界”的父亲———曹聚仁。
曹聚仁是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的入门弟子,与鲁迅交往密切,写有《鲁迅评传》。
曹聚仁(1900-1972年),字挺岫,浙江省浦江县南乡蒋畈村(今属浙江兰溪市)人。1916年秋,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2年来到上海,创办沧笙公学,并在爱国女中任教,于《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上长期撰稿。1923年5月,与柳亚子等人成立“新南社”,并成为章太炎入室弟子,在上海文化学术圈声名鹊起。
1923 年,曹聚仁以一个五年制师范生资格, 走上了复旦、 暨南等大学的讲坛, 从此当了二十多年的教授。
1937 年, 抗日战争爆发, 曹聚仁褪去长衫, 投笔从戎, 随后以战地记者身份, 发布了很多战时新闻, 震惊中外的台儿庄大捷的消息,就是他第一个向全世界发出的。
他还首次向海外报道了 “皖南事变” 真相, 成为抗战名记。
1950 年,曹聚仁在国民党一溃千里, 共产党全面胜利之际,别妻抛子来到香港,以一名自由记者的身份, 用文字来表达自己对新中国的见闻。
1956年起,曹聚仁为国共和谈之事频频北行,是中南海毛泽东、周恩来的座上宾,台湾蒋介石、蒋经国父子也秘密邀其“畅谈”,密商两岸和平统一事宜。
曹聚仁去香港时,曹景行才三岁,虽然父亲以后频频北上,但和家人共聚的日子加起来最多也只有一个月。
直到1972年,父亲即将辞世,在周恩来总理亲自安排下,曹景行从安徽乡下返回上海,和姐姐曹蕾一起赶往澳门,却没能见到父亲在世之前的最后一面。
曹景行在《〈香港文丛(曹聚仁卷)〉前记》中写道:“每当朋友说我在香港新闻界打工是‘继承父业’时,我难免肚中一番苦笑。来香港后,曾看到好几篇文章,作者都讲到早年如何受益于我爸爸之教;对于我来说,这却是一种奢望,难以企及。”
如今, 很多人说曹景行身上有许多与父亲相似的地方, 说他是 “子承父业” 。其实曹景行与父亲的接触并不多,甚至可以说少得可怜。他对父亲最鲜活的记忆是:“我四岁那年夏天,爸爸急急赶到上海火车站,匆匆穿过检票口,消失在月台的人群中。”
曹景行与父亲的确有许多相似之处。他自幼敏思好学, 对书有着特殊的感情, 从小学到中学一直学习非常优秀。即便在 “读书无用论”盛行的年代, 他依然不忘读书。1968 年, 他下乡到安徽南部的茶林场,依然坚持白天干活晚上读书。当时, 可供读的书很少, 于是他千方百计找书来读, 甚至连大小队干部发的学习资料也不放过。
正是这种坚持不懈的学习, 1977 年高考制度恢复后,曹景行顺利地考上了复旦大学历史系。对于这件事,曹景行说:“在农村读书时,并没有什么太明确的想法, 只是觉得应该多掌握些知识,做一个像父亲那样有学问的人,结果高考来了,机会也来了,既然有机会就一定要试一下,于是有大量阅读知识作基础,考上大学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
经过四年的苦读, 曹景行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 开始跟随前辈学者研究美国和亚太经济。
阅读是开讲的坚强后盾
不管任何时候,提起自己的成就,曹景行都会谦逊地说,“我们就像一个球队。我不一定是踢得最好的,但我正好在这个位置上,球正好到我脚下,如果这个球踢开了,也未必说我本身很好,是因为这个机会好。”这句话,也印在了他新书的扉页上。
“做主持人时,我消耗的全是年轻时代的累积。”曹景行说,在这种累积之上,每天看到的资讯和新闻,便自动在头脑中分类,“比如以巴冲突,我30年前就开始关注,两岸关系关注了20年,中美关系关注了30多年……对我们来说,每个突发的新闻事件都能和原来所学到的知识结合起来,在历史的脉络上有系统地做新闻,就会很清楚、准确。”
阅读,是曹景行“开讲”的坚实后盾。他把自己的阅读分为年轻时的“乱翻书”和现在的“读报时代”。
“知青时期在安徽,是最想看又看不到东西的时候。大家互相传书,拿到手上就翻。”身处资讯匮乏的农场,曹景行像一块海绵,从农场发给干部的书中汲取养料,不管是《二十四史》,还是马列著作,抓到手就狂读。这一路,他把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学等等艰深的书读了个遍,“比如说我拿一本黑格尔,非常枯燥也会去看,甚至还不止看一遍,不管读不读得懂。” 到大学,他囫囵吞枣的“乱读”时代结束,开始系统地消化整理之前的营养。
“我有更多的时间来看我想看的书,除了上历史系的课,我还去上世界经济、国际关系的课。在社科院的六七年,我也大量阅读——这些都成了我后来做新闻工作最重要的后盾。”
时代造就他们的遗憾,却也造就了厚积薄发下的辉煌。在曹景行看来,这种经验是一个时代的普遍经验,而“现在的年轻人很难有这种心态和环境”。曹景行将沉淀的智慧一点点释放,也适时补充新的资讯和知识。在媒体眼中,他是新时代的“知道分子”,以独特的真知灼见走在时代前列。
栏目主编:张武
本文作者:都市快报
文字编辑:宋慧
题图来源:曹景行微博
图片编辑:邵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