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岁Dida首次登台,参演4.5小时大戏《酗酒者莫非》

“莫非对我来说是一次奇妙的冒险、一次难忘的经历,首先我通过史铁生的方式了解了中国,他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和人物。与中国演员的合作让我难忘,在排练中,我们不停发现人类隐秘的思想和人们所经历的巨大痛苦。”波兰导演克里斯蒂安·陆帕执导的《酗酒者莫非》将于2月12日、13日登陆上海大剧院。

该剧自2017年首演至今已上演近30场,足迹遍布北京、天津、上海、哈尔滨、广州等城市。此次三度来沪的《酗酒者莫非》是今年复排的“欧洲巡演版”,在初始版本基础上进行凝练与升华,以上海为起点开启剧目2022年度巡演之旅。

话剧《酗酒者莫非》改编自史铁生作品《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故事讲述死了七天才被发现的酗酒者莫非,在酒精的催动下游走于现实与虚幻、过去与将来之间。整个舞台的背景是电影银幕,演员是舞台上一个白日梦游的醉鬼。借助酒力,莫非可以回到过去:看见自己诞生于父母虚伪的婚姻;和童年纯真的自己说话,警告那个还没有长大的欲望,别做出丢人的事;触摸到已经离婚出走的前妻的手……

话剧《酗酒者莫非》是克里斯蒂安·陆帕的中国故事三部曲之一,“用世界戏剧语汇讲述中国故事”的初步探索,是对中国作家史铁生一次隔空却同频的精神拜访。史铁生认为“它或许永远都无法在舞台上呈现”,但经由陆帕之手,通过多媒体影像与舞台表演结合,这部带有实验性质的剧目才得以成为现实。

在陆帕眼中,舞台上的电影幕布上的情节与演员的真实表演恰好印证了人与人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可以交谈,可以靠近,但永远无法真正走进对方的世界。对于这样的观点,主演李龙吟笑言,“这个想法非常‘拽’,如果我们能理解陆帕的意思,仔细思考舞台上这些演员到底想表达什么,也算是我们没有白受陆帕的折磨。”

在小说原著中,主人公a想象与自己小时候对话,小时候他的名字为b,长大之后改名为a。每个人都有ab两面,而在话剧《酗酒者莫非》中,陆帕将童年主人公命名为“莫”,长大之后加了“非”字,名为“莫非”,为观众留下了无限遐想。本轮话剧巡演中,“莫”将由主演王学兵之子dida饰演,演绎人们过去、当下及未来关于“自我”的审视与思考。剧组已完成dida在剧中的视频采编,父子一同走进陆帕的戏剧世界,将是该版本《酗酒者莫非》亮点之一。

首次与儿子同台,王学兵最初有些犹豫,他拿不准孩子是否能理解这部晦涩的戏。当孩子参与排练时,王学兵发现,孩子自有一番见解。但新的难题产生了:dida经常笑场,让王学兵很苦恼。经历几天排练,王学兵也慢慢释然:“dida说,小莫非就是个小孩子,他就应该是顽皮活泼的,我一想,确实是这么回事。”

对于这部满是秘密、没有正确答案的作品,dida最大的障碍就是理解剧目,正如王学兵所说:“没办法给他解释为什么喝酒,但是我想让他早点知道也好,毕竟他总有一天会经历这些思考。”

如果遇到从前的自己,想说些什么?dida回答,“小莫非比中年莫非顽皮、天真,我觉得我一定会跟他讲道理,但是我不会清楚告诉他,‘你以后一定会变成我这个样子’。”说完后,他想了想又补充:“我觉得,其实人生并不是非要走到喝酒的地步。”童言稚语引得全场大笑。

上海大剧院围绕话剧《酗酒者莫非》制定了丰富的活动方案,吸引观众关注演出。“下一站,剧院”系列文化沙龙第4期,上海戏剧学院教师黄海受邀作“波兰戏剧与中国文学的一见如故”主题分享,从陆帕两部改编中国文学作品的话剧《酗酒者莫非》《狂人日记》入手,并以七个关键符号深入浅出地解读《酗酒者莫非》。艺术课堂特别活动“莫非的世界”让观众们在舞台监督的带领下近距离观察和聆听舞美道具的特点,并与剧目主演见面,在场观众不乏“莫非”铁粉。大咖室咖啡厅也针对话剧《酗酒者莫非》推出主题特饮和幕休套餐,西式餐点和咖啡饮料为观众提供观剧之余的加餐补给。

栏目主编:施晨露

本文作者:诸葛漪

文字编辑:施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