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上午,近30名经过预约的读者走进位于上图东馆4楼的上海通志展示馆。“上海滩大讲堂”首场讲座邀请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咨询委员会主任杨洁勉聚焦50年前在上海发表的《上海公报》,这也是新落成的上海通志展示馆首次通过预约形式迎接市民读者到访。
作为中美两国政府间的第一个联合公报,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期间,《上海公报》的发表标志着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开始,为两国建交奠定了基础。在中美关系面临多重挑战的当下,对两国历史的回顾与未来关系的展望,吸引关心国际局势的读者参与。
由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制作的纪录片《中美外交档案解密:破冰之旅》让现场读者一睹50年前的珍贵画面。讲座中,杨洁勉进一步系统阐述了《上海公报》的历史逻辑、时代潮流、战略远见和外交艺术。他提出,《上海公报》诞生的过程反映了中美关系从对抗走向缓和的曲折历史,超越了当时尚深深困扰两国、亚太和世界的冷战惯性。
当时,中美两国领导在接触与和解的进程中,充分发挥了外交大家的聪明睿智和高超艺术,终以独特的《上海公报》成为改变世界的压轴大戏。《上海公报》指出:“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形势和大国关系逐步朝着合作共赢的方向调整,《上海公报》开创了不同意识形态、不同文化传统、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处理相互关系的新模式,是国际关系史上的一个创举,直到今天对国际关系仍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杨洁勉认为,这包括审视中美关系要有战略目光、推进中美关系要有战略共识、维护中美关系要有战略底线。“时至今日,重温和深悟《上海公报》的历史逻辑,我们仍能以史为鉴而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新落成的上海通志展示馆位于上海图书馆东馆4楼西北区,今年即将与上图东馆整体共同对外开馆试运营。上海通志展示馆的特色馆藏文献包括全国省市县三级志书、年鉴和各类长三角地区地情资料;建筑面积约为5000平方米,95%以上的空间都将对公众开放。
作为直接面向读者的公益性讲座平台,“上海滩大讲堂”是上海通志馆配合新馆落成创设的地情文化科普活动,旨在挖掘地方史志文化中的精彩故事,传播长三角地情文化。未来,“上海滩大讲堂”将结合国家发展和社会热点议题,不仅邀请各界大家,还将邀请具有独到建树的“圈内红人”“民间高手”,为更多生活、奋斗在这座城市的人提供“讲好上海故事”的公共平台,带领社会大众从不同角度了解上海的历史文化脉络和城市发展之路。新落成的上海通志展示馆也将通过“上海滩大讲堂”等一系列地情普及活动,为公众打开一扇全方位了解上海的综合性窗口,打造具有品牌影响力的上海地情文化中心。
栏目主编:施晨露
本文作者:施晨露
文字编辑:施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