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之际,上海市友协副会长景莹接受专访,介绍相关纪念活动及上海近年来在中美人文交流方面情况。
上观新闻:作为“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纪念音乐会承办方之一,能否介绍音乐会上安排了哪些特别节目?
景莹:在音乐会上,将演奏美国乐曲《美丽的阿美利加》。这是当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期间,在北京的第一场欢迎晚宴上演奏的。这乐曲在美国脍炙人口,但是对中国来说是第一次,是周恩来总理专门安排军乐队演奏的,尼克松总统深受感动。
音乐会上还将演唱为纪念“上海公报”发表所作歌曲《红杉树》。1972年尼克松总统到访杭州带去一棵红杉树苗栽种在杭州植物园内,如今那里已培育出数千株红杉苗木。我们还邀请美国费城交响乐团为音乐会献上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视频,费交是1973年首支来华演出的美国乐团。此外,中美合办的天津茱莉亚学院的“上海四重奏”室内乐组合,会带来德沃夏克的作品。
我们还邀请美资企业代表、上海美国学校小朋友与中国小朋友们等一起合唱《茉莉花》。音乐会上通过图文影像展示50年来中美合作取得的累累硕果,并邀请参与尼克松总统访华的亲历者与会,重温50年前难忘的珍贵记忆。
还有一个小花絮,当年周恩来总理在上海设宴招待,把上海特产大白兔奶糖送给了尼克松总统一行。这次光明集团也给中外来宾准备了大白兔奶糖作为伴手礼,还有一个上海石库门式样的外包装,非常漂亮。
上观新闻:上海在中美民间外交中扮演什么角色?
景莹:作为近代中国最早开埠的城市之一,上海开放包容的特点,使它成为早期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在中美关系破冰的乒乓外交中,上海是比赛地之一,其中也有上海籍球员的身影,他们中的一些和当初交流的美国球员成了好朋友,至今都保持联系。奠定中美关系重要基石的“上海公报”的诞生,更是进一步将上海这座城市和中美关系紧紧联系在了一起。
再往前追溯,现居美国的一些犹太族裔曾在上海避难生活,其中包括美国前财政部长布鲁门撒尔,他视上海为第二故乡,对上海充满感情,他先后8次回到上海,说自己是上海人。我相信在许多美国人的心中,上海都会有特殊的位置。
上观新闻:能否介绍下上海近年来在中美人文交流方面的情况?
景莹:人民友好是国与国关系的重要基础,人文交流有助于改善两国民众对彼此的观感。市友协一直在深耕中美人文交流这项“民心工程”。2014年9月,美国前总统卡特第七次访沪。为给过90岁生日的老先生一个惊喜,市友协特别联系了海派艺术大师李守白为他专门创作了一幅中国特色的套色剪纸画作为礼品,画上卡特夫妇身着马褂和旗袍,手持“福”字扇和玉如意,象征与中国的不解之缘,老先生爱不释手。
当然,我们的项目和活动更多以美国普通民众为对象。2018年,经过市友协牵线搭桥,上海在加州尼克松总统图书馆设立《上海之窗》项目,通过捐赠的中国图书,向美国读者介绍中国历史与文化。2019年我们还举办了纪念中美建交40周年图片展,先后在上海和美国友城休斯敦两地设展,去年我们纪念乒乓外交50周年系列活动,其中主题展中的内容也提供给了美国卡特中心开设云展览。两次活动,中美两国民众都得以零距离回顾中美友好的大量珍贵图文资料,在海内外取得良好反响。
在疫情前,我们的品牌项目“上海国际青少年互动友谊营”也都得到美国青少年的喜爱和积极参与。此外,上海许多文化作品在美国也很有影响力,比如近年上海制作的音乐剧《微光·犹太人在上海》、京剧电影《霸王别姬》在美国都受到好评,相信今后我们还有很大的合作空间。
我要特别感谢多年来为推动中美友好做出不懈努力的中美各界人士。包括这次纪念“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活动在内,都离不开双方的密切配合和积极参与。
栏目主编:张骏
本文作者:洪俊杰
文字编辑:洪俊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