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要打造“中国星城”?这是要上天?

昨日11时06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八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升空22颗卫星,创造我国一箭多星新纪录,其中包括“巢湖一号”卫星。“巢湖一号”卫星是我国自主研制的“天仙星座”首发星,由位于安徽合肥的中国电科38所提供核心载荷。“天仙星座”是安徽省空天信息产业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由近百颗轻小型、高性能sar雷达卫星构成的卫星星座,每颗星均具有轻小型、低成本、高分辨率等特点,可全天候对陆地、海洋、海岸港口等进行成像观测。

振奋人心的消息背后,合肥的目标明确——打造“中国星城”。2月25日,国家航天局、安徽省政府、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举行深空探测实验室(天都实验室)揭牌仪式。该实验室由以上三方共建,总部设在合肥,分部设在北京,将开展工程总体技术研究、新兴交叉学科技术研究、空间科学谱系和总体研究、基础前沿科学与技术研究,并积极开展科技成果转化。2月25日至27日,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率队在北京先后拜访国家有关部委,以及中国电信、大众中国总部、中科创达、中科院空天院、航天三院、赛微电子、北方华创等,推进有关工作和项目建设。为推动合肥空天信息产业加快发展,虞爱华到中科院空天院、航天三院,分别与中科院院士、空天院院长吴一戎,航天科工集团副总经理刘著平、航天三院院长王长青等进行会谈,就项目落地、经费保障、科研成果转化、产业链生态构建等事项进行深入交流,达成系列共识。大家均看好合肥的发展和产业前景,表示将各展所长,助力合肥打造“中国星城”。

不只是合肥,长三角多城正“抬头望天”。2021年年初,吉利科技集团旗下卫星工厂——台州星空智联科技有限公司获得国家发改委核签的商业卫星制造项目许可批复,由此成为浙江首家、全国第二家获得卫星生产资质的民营企业。台州星空智联卫星试验中心项目位于台州湾新区,是国内首个脉动式模块化卫星智能ait(总装集成测试)中心,也是中国首个深度融合航天卫星制造和汽车制造能力的卫星量产工厂,涵盖卫星研发、核心部组件制造、航天材料等。去年9月27日,在台州星空智联卫星工厂,浙江省首颗民用商业卫星下线,未来该工厂具备年产卫星500颗的生产能力。

江苏太仓也想“上天”。今年1月,在江苏太仓举行的航空航天产业创新集群发展会上,13个航空航天重点项目签约,由西北工业大学长三角研究院牵头成立的太仓市航空航天人才服务中心揭牌。太仓市工信局负责人说,太仓正依托西北工业大学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全方位优势、上海发展大飞机的辐射溢出效应,以及近30年对德合作形成的精密制造产业基础,全力打造航空航天产业创新集群新地标。

卫星发射背后是一条完整的航空产业链,从上游的卫星制造和发射,到下游的卫星运营、应用等环节,其中发射场必不可少。去年3月,浙江省发改委印发《浙江省重大建设项目“十四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在未来5年浙江将实施的235个重大建设项目中,“宁波国际商业航天发射中心项目”格外引人关注。该项目规划面积约67平方公里,包括航天发射场35平方公里、产业配套区32平方公里,建设年发射规模100发的商业航天发射基地和千亿元级的商业航天配套产业基地。建成后,将成为中国继酒泉、太原、西昌和海南文昌之后的第五个航天发射场。

火箭也有“长三角造”。比如,蓝箭航天是一家从事运载火箭系统设计和制造的国内民营企业,在北京、西安设有研发中心,在浙江湖州设立了智能制造基地,将成为液体发动机及运载火箭的制造和总装工厂。在蓝箭相关负责人看来,若能在长三角形成产业集聚,火箭生产成本将大大降低。

栏目主编:孔令君

本文作者:任俊锰

文字编辑:孔令君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曹立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