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模式不能简单复制!全国有很多“新天地”,但上海的味道不一样

上海幸福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团队(以下简称“幸福里”团队)就进行了一系列“小而美”的城市更新实践。从长宁区一条不足200米长的小巷尝试,将一个封闭的园区改造成周边居民的开放式聚集地。紧接着,近百年历史的黑石公寓、m+马利等城市更新产品陆续面世,一出手便成为“爆款”,外观和内容同样让人惊喜。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夏雨,就“幸福里”团队的系列更新问题接受上观新闻记者的专访

记者:在城市更新的案例中,“幸福里”的模式是属于哪种类型的城市更新?

夏雨(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我们所说的城市更新有3种空间更新,即产业空间、公共空间和居住空间更新。“幸福里”的系列更新是非常典型的更新转换,也就是说,从产业空间的更新,转化为社区公共空间的更新。

“幸福里”街区、马利园区等原本都是老厂房,属于产业空间,完成更新后,它的功能变成社区型定位,为社区老百姓提供丰富多彩的生活服务和消费服务。当然,“幸福里”街区有给企业提供办公区域的空间,附带了一些产业功能,但它们的产业特征不像其他产业园那样突出。可以说,“幸福里”的系列更新模式是一种组合式的创新,比较灵活,又接地气。

记者:您如何评价“幸福里”的更新模式,它的价值体现在哪些方面?

夏雨:“幸福里”的每个更新项目都是“小而美”的存在。它的特点是小而美、小而雅、小而特(有特色),这和创始人郭奎的经历和专长有关,他是中国美院毕业的,多年做室内设计,有专业的眼光和前瞻性。团队选择的更新区域大多在城市的中心地区,他们的“设计语言”不是宏大叙事,而是和社区融合,扎根在社区,和老百姓的生活、工作密切相关。

“幸福里”街区和上生新所距离很近,但不像上生新所那么“高大上”,它更像居民身边的“老朋友”,以自己小巧而时尚的方式引导居民的生活方式。另外,“幸福里”街区、m+黑石、m+马利等更新项目,有的市井,有的专业,有的雅致,总体来说都做得十分精致,和老百姓的生活以及周边的环境契合度高,因此生命力也很强。

记者:“幸福里”团队在每个项目中都打造了幸福集荟店,它们和同样是老厂房改造的m50、8号桥等文创园有什么区别?这种自营店的模式可以持续吗?

夏雨:m50、8号桥等文创园都是通过引入艺术、创意、文化等企业,形成一定的品牌聚集效应,它们偏重于文创企业的角度,是生产型的文创园,主导办公、创作等功能。而“幸福里”团队打造的幸福集荟店等创造了一种新的文创型消费和体验环境,也不同于购物中心的商业化体验。

这种消费型的体验环境本身是一种探索和尝试,是符合城市发展趋势和规律的。或许现在看,还很难定位它是成功或失败。幸福集荟店里不光卖书,还卖咖啡、服装、产品等,m+马利园区也是如此,有很多业态的组合。但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自营,我相信团队在自营的过程中也会不断调整。每个更新项目落成后,本身也在不断地新陈代谢,店铺也会开开关关,事物不是一成不变的,城市更新也会不断地自我调整

我相信,随着城市功能的日益丰富和逐渐转型,城市会从生产型主导转为消费型主导,文创园今后的业态也会慢慢往消费型转移,今后上海还会诞生各种各样的消费型文创园,比如音乐、艺术、非遗等形式,都和老百姓直接的消费、体验相结合,和社区直接互动,和我们的生活更加相关。

记者:您认为“幸福里”的模式可以复制吗?

夏雨:一种更新模式能不能复制,并非简单地“照葫芦画瓢”就可以。比如说,新天地是上海的地标,其实在全国各地也有很多类似新天地的地方,但是都和上海新天地的“味道”不一样。如同每个地方的水土不一样,樱花长在不同的地方,显现不同的生机。

拿“幸福里”模式来说,其团队有自身的特点,幸福里“生长”的区域有它的环境特色,简单地生搬硬套没必要。所以,城市更新的项目彼此间是一种借鉴和启发,需要结合每个地方和环境的特点去“生发”。不同的“土壤”、不同的团队、不同的眼光,以及发展时机,都决定了城市更新的效果。

记者:您认为,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企业、政府、设计师、市民等,谁是主角,谁是配角,应该如何各司其职?

夏雨:大处着眼,在城市更新中,大家都是主角,缺一不可,这是一个大概念。但是在具体的项目中,确实有主角和配角之分。落实到每个项目,企业和政府应该担当主角,如果它们在眼光、诉求、审美、价值取向等方面都能达成共识,可以更有力地推动更新的进程和发展。

另外,在更新项目推进的不同时期,主角与配角之间的关系也会转换。比如说,项目前期,政府担任的角色多一些,他们对城市更新的认识、需要吸引怎样的项目等,决定了城市更新的走向。当更新项目规划好,开工后,主角之棒自然就转交给企业。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城市更新中根本和最终的主角还是企业,也和企业的主导分不开。

(题图为长宁区“幸福里”幸福集荟店)

栏目主编:龚丹韵

本文作者:彭薇

文字编辑:彭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