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进入第三周,西方对乌克兰的武器支持源源不断,各国都绷紧了安全绳。从最初的“不允许提供德制武器”,到象征性地送钢盔,再到提供“毒刺”导弹等进攻性武器,德国的态度应势而动、值得玩味。原本致力“去军事化”德国为何会有如此举动?重整军备对德国有何好处?德国民间对此又持什么态度?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彭枭为您解读不再“小确幸”的德国之变。
彭枭认为,俄乌激烈交火之下,德国不仅对乌提供武器,还决心加大国防投入,这些举动显然和其“非军事化”的历史不相符。但德国的举动看起来似乎多方获益,西方愿意一个强大的德国来支持联盟,德国能够获得更大权力和地位。对外提供军备能够协助符合自己利益的政治势力的存续,帮助德国在动荡地区植入影响力。而民间层面,也有民粹等因素在推波助澜。
彭枭指出,这些举动恰恰是以牺牲和平为代价的。作为二战战败国的德国,“再军事化”、对外军售并不合情理,也考验着德国的良心。
栏目主编:章迪思
本文作者:解放视觉
文字编辑:吴宏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