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在南亚“破冰”后又办阿富汗邻国外长会,中国“春季外交”传递哪些信息

上周,当美欧在布鲁塞尔奋力挥舞制裁大棒之际,中国外长王毅开启了南亚四国之旅,到访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和尼泊尔4国。合作,是贯穿全程的一个关键词。本周,王毅将在安徽主持召开第三次阿富汗邻国外长会,共商地区稳定与发展大计。

有外媒称,中国外长在南亚掀起“外交旋风”。也有评论称,中国传统的“春季外交”画卷正在展开。

在这个动荡不定又充满希望的季节,中国外交的一系列动作传递哪些信息,又将对地区局势及发展带来哪些影响?

一次“补短”

王毅此行从“铁哥们”巴基斯坦起步。3月24日,作为特邀嘉宾,他在伊斯兰堡出席伊斯兰合作组织外长会议。这是中国首次出席该组织外长会。王毅还会见了巴基斯坦外长、陆军参谋长、总理、总统等一众高官。

随后,在事先没有预告的情况下,王毅前往阿富汗喀布尔。阿富汗代理外长穆塔基亲自到机场迎接,并称王毅一行是他们接待的最重要的高级代表团。王毅在访问中称,中方愿在尊重阿主权前提下,同阿有序开展互利合作。

3月25日,王毅突访印度,引起舆论关注。这是他自2019年12月参加中印边境问题特别代表会晤后首次访印,也是自2020年6月中印边境对峙事件以来,两国高层的罕见互动。印方提到,愿同中方加强沟通、增进互信,使双边关系尽早走出低谷。

3月26日,王毅访问尼泊尔,与尼外长、总统等举行会晤。外媒关注,两国外长就修建跨境铁路、开展跨境电力合作等具体项目进行了讨论。

“此次访问是在俄乌冲突仍未结束、阿富汗问题亟待解决的背景下展开。”复旦大学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民旺指出,总的来说,体现中方两方面考量。

一是外交战略。南亚地区一直是中国周边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外交中的分量越来越凸显。与此同时,中美博弈背景下,王毅也借助伊斯兰合作组织外长会的机会,加强与中东国家的外交接触。

二是因应变化。国际局势、地区局势出现一些新变化,中方可主动争取机遇、化解挑战。比如,乌克兰局势的变化为中印缓和关系提供机遇。又如,尼泊尔议会前段时间批准了与美国签署的、极具争议的“千年挑战计划”协议,5月还将举行选举。在此情况下,中方有必要巩固两国关系、延续“一带一路”合作的积极势头、防止其掉进美国的“陷阱”。

“王毅出访的每站各有各的意义。总的来说,南亚地区的重要性不可小觑。”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南亚所所长胡仕胜指出,其一,它涉及中国边疆稳定和发展、能源通道安全问题、“一带一路”项目以及传统安全问题。其二,印度和美国在“印太战略”框架下越走越近之际,搞好和南亚国家(包括印度)的关系,有利于中国有效应对围堵。其三,在乌克兰危机背景下,印度的态度很关键。美西方孤立俄罗斯,不利于整个国际体系的稳定,也不利于中印两国的地缘环境。

但与此同时,“南亚国家仍是中国周边外交的发展洼地。”胡仕胜说,高层互动、互联互通、人员交往、经贸往来相比于其他周边地区都明显要少。因此,这次访问实际上是周边外交的一次补短。中国在加强“长板”(如和俄罗斯的战略协作、和东盟的经贸融合等)的同时,补短也很重要。

乍暖还寒

纵观四站访问,印度无疑是重头戏,这是加勒万河谷冲突以来双方高层互动的有效恢复。王毅在新德里主要有两场活动:与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印度外长苏杰生分别会晤。

王毅在会谈中高屋建瓴,提出发展中印关系的三点思路:以长远眼光看待双方关系、以共赢思维看待彼此发展、以合作姿态参与多边进程。王毅还指出,中方不追求所谓“单极亚洲”;双方要坚持两国领导人“中印互不构成威胁,互为发展机遇”的战略判断。

外媒格外留意印方表态。苏杰生表示,两人的会谈长达约3个小时,以坦诚和公开的方式探讨广泛的实质性议题;印方高度重视对华关系,没有改变对中国重要性的战略判断。多瓦尔称,愿在边界争议化解后赴中国访问。

舆论大多认为,俄乌冲突下,中印寻求改善关系,发出了和解的声音。

“这次访问能够成行,可以说是一次破冰,为重启中印关系打开了基础。”林民旺指出,它发生在俄乌冲突背景下,但此前已有迹象可循。

去年12月,印媒称,普京在访印后向中印表达了重启中俄印峰会的愿望,得到中印积极响应。今年以来,中印关系出现一些微妙转折。1月和3月,中印举行两轮军长级会谈,尽管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但双方都表达出保持局势稳定、保持对话接触并尽快达成解决方案的愿望。3月上旬,王毅在记者会上称,中印这两个亚洲最大国家应互相帮助实现目标,而不是消耗对方精力。3月中旬,印度批准总额约18亿美元的66项投资,其中主要是来自中国企业。

随着乌克兰局势升级,中印都与俄罗斯保持友好交往,都拒绝了西方提出的谴责要求。“俄乌冲突显示出印度在战略上倒向美西方阵营的‘限度’所在。”林民旺指出,美国批评印度立场,相反,中印立场大致相同,印度则主动寻求与中国协调立场。

“印度一站是王毅此行最重要的部分。”胡仕胜说,过去两年,中印关系既缺少战略互信,又缺少前进动能,还缺少双边互动。这次,从印方接受中方提议、欣然安排两场会晤看,在这个国际局势大变动的当口,两国都希望进行战略沟通、寻找战略共识,从而为陷入低谷的两国关系带来新的推力。

中印为何会有这样的共同意愿?胡仕胜认为,俄乌危机提供了一个契机,但不是全部。表面上看,双方有必要进行沟通和协调,使双方的对俄政策发挥最大效益。但从更深层说,一来,两国在很多重大问题上有着相似立场,为两国关系重启提供最大动力。二来,“后疫情时代”俨然到来,世界格局处于变动之中。怎么应对世界经济秩序的塑造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两国有很大战略共识。加强合作、抱团取暖显得更有必要。

值得一提的是,胡仕胜注意到,王毅再次重申,要把边界问题放在恰当位置。此话意有所指。中印关系在过去两年之所以一路下滑,就是因为印度坚持两个“绑架”:以边界问题来绑架双边问题,以双边问题来绑架多边合作。目前,中印关系乍暖还寒,还有更大的问题需要两国沟通。尽管舆论仍有一些杂音,但印方的政策立场可能不会像过去那样一成不变,其对边界问题在双边关系中的定位可能会有所调整。

建设性介入

除印度外,阿富汗是王毅此访另一热点。这是他自塔利班去年8月控制阿富汗后首度访问这个国家,也是为即将在中国举行的阿富汗问题多边会议做准备。

3月30日至31日,王毅将作为东道主,在安徽屯溪主持召开第三次阿富汗邻国外长会,巴基斯坦、伊朗、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外长或代表将出席。随后,王毅国务委员兼外长将主持召开“阿富汗邻国+阿富汗”外长对话,邀请阿富汗临时政府代理外长穆塔基出席。据悉,各国将共同讨论如何帮助阿富汗解决人道危机和经济动荡等问题。

中国外交部称,此次外长会是中国为阿富汗和平发展、长治久安做出的又一次重要努力,具有重要意义。

去年8月,美国在发动阿富汗战争20年后狼狈撤军,留下满目疮痍的同时还“巧取豪夺”,冻结阿富汗央行在海外的美元资产,令阿局势雪上加霜。

与此形成对比,中方长期以来借助多个平台、为推动阿富汗问题的政治解决发挥建设性作用。中方此前对阿富汗提出的几点期待,已成某种国际社会共识:构建更加开放包容的政治架构;实行温和稳健的内外政策;同包括“伊斯兰国”“东伊运”在内的一切恐怖势力划清界限;奉行和平的对外政策。

对于此次多国外长会,外界有何期待?中方又将如何发挥建设性作用?

胡仕胜认为,本次外长会可能会有几方面讨论重点。

其一,如何应对新出现的安全问题。去年塔利班上台以来,虽然阿富汗国内安全形势出现好转,但出现外溢性影响,巴基斯坦安全形势随之恶化。外国在巴基斯坦的投资建设和人员安全都受到威胁。阿富汗局势稳定对整个周边都很重要。

其二,如何处理对塔利班政权的政治态度问题,即合法性问题。

要想实现阿富汗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绕开塔利班政权问题。如果阿富汗不发展,必然导致暴恐组织招兵买马、扩张影响、邻国遭殃。因此,周边各国是否可以在塔利班仍有余力应对安全问题时,通过协调立场给予其适当支持,甚至帮助其增强治理能力,这也是基于地区长远发展的考虑。

其三,如何协商应对美国的破坏性(非建设性)介入。

美国在阿富汗经营20年,仍拥有强大的破坏能力,各种各样的代理人、国际组织仍在其控制下。美国的制裁让诸多国家和公司难以介入。周边国家是否能形成一个声音,最终劝说美国放弃制裁,也需要通过开会来协调。

“阿富汗是中国重要邻邦,地缘位势极其独特。邻国外交本来就是一个都不能少。”胡仕胜说,中国实际早已建设性地介入阿富汗重建进程,但仍需对美国未来的“破坏性作用”保持清醒认识与相应防范。

(编辑邮箱:ylq@jfdaily.com)

栏目主编:杨立群

文字编辑:杨立群

本文作者:安峥

题图来源:新华社 资料图

图片编辑:项建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