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核工业第五建设有限公司(简称“中核五公司”)创新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
2022年3月25日,我国自主三代核电华龙一号示范工程第2台机组中核集团福清核电6号机组正式具备商运条件。至此,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全面建成投运,标志着我国核电技术水平和综合实力跻身世界第一方阵。作为福清核电项目的全程参与者和见证者,中核五公司倍感振奋。
中核五公司隶属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核工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重要成员单位。1964年,为支援我国第一套核装置404厂建设,中核五公司投身国家核工业建设事业。50多年来,发展足迹从祖国的荒漠戈壁到崇山峻岭,再扎根东海之滨的上海金山。
过去五年,从核工程领域的华龙一号福清核电5、6号机组、巴基斯坦卡拉奇k2k3核电,到lng工程领域大型低温储罐和接收站建安施工一体化综合服务能力的大幅提升;再到石油化工领域的连云港卫星石化项目、新疆宜化项目,以及民用建筑工程、海外工程⋯⋯这支“核建铁军”不仅成为国家核电建设的中流砥柱,更在非核领域持续腾飞。
一次次技术的突破,一个个“首次”的实现,背后是中核五公司作为央企的使命担当,更是中核五公司始终把坚持党的领导和加强党的建设作为国有企业的“根”与“魂”,以科技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科技策源 助推核工业强国建设
纵观中核五公司的发展脉络,它始终与国同行,与时俱进。“中核五公司因核而生、因核而兴,连续30余年不间断地从事核电站建造,为助力我国核强国建设和‘双碳’目标贡献了重要力量。”中核五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晨曦如是说。
从中国第一个出口海外核电项目——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1-4号机组全厂安装工程,到被誉为“国之光荣”的秦山核电一期工程,到ap1000三代核电自主化依托项目三门一期、海阳一期,再到华龙一号作为中国核电“走出去”的闪耀名片⋯⋯一个个大国重器背后,是中核五公司人不懈钻研、奋力拼搏的身影。
众所周知,核电站的建设体量和技术门槛远超民用建筑。每一座核电站从开工到投运,往往要历时数年甚至十多年。建造过程时常面临新思路、新难题,既考验耐力,更考验团队的技术攻关能力。
2021年5月20日,华龙一号海外首堆——巴基斯坦卡拉奇2号机组完成100小时连续稳定运行验收,正式进入商业运行。这标志着我国自主三代核电“走出去”第一站顺利建成,中国核电实现从“跟跑”到“并跑”。时针拨回至2017年7月,在卡拉奇核电站2号机组核岛施工现场,环吊梁的吊装工作一次就位。这是中国乃至世界核电建造史上首次实现环吊梁及环轨整体吊装,也是中核五公司环吊梁整体吊装工艺自主创新的生动演绎。
环吊是核电站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起重设备之一,也是核岛安装工程全面展开的标志,而环吊梁安装则是环吊的基础。以往环吊梁安装多采用分段式吊装,工期长、高空作业量大、施工安全风险高。同时,卡拉奇常年高温干燥使得土质沙化严重,地基承载力不足,严重制约主设备的安装工期。中核五公司项目团队从安全、进度等角度出发,经过数月技术论证,自主研发“地面组装、整体吊装”工法,不仅提前4个月完成环吊节点,且高空安装作业量减少90%,有效降低吊装作业及高空施工带来的风险。
细微之处的技术突破,为现场施工带来源源动力;而重大技术攻关,则成为中核五公司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称号的底气所在。
2007年,中核五公司以ap1000核电工程施工总承包部模式全面负责第三代ap1000核电技术在国内4台机组的建造任务,其中,浙江三门核电一号机组为ap1000全球首堆。
三代核电ap1000三门核电一期工程
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中核五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为全面掌握ap1000核电站核岛建造技术,中核五公司于2009年牵头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中ap1000核岛建造技术研究21个子课题。公司工程研究院副院长王树昂是这一研究专项的参与者和亲历者,“由于ap1000是一个新技术,我们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从零开始,先后投入了三四百人开展研究试验。”据王树昂介绍,研究团队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历时7年,最终掌握“反应堆主管道安装技术”等8大核心技术,成功将全球首堆ap1000三代核电从蓝图转化为现实。该系列技术也在后续cap1400型、华龙一号等堆型反应堆厂房成套技术安装中得到成功应用。
中核五公司研究团队在此课题中获授权专利73项、登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7项、中国专利奖3项,获得国家级,以及省、市、行业协会工法25项,荣获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55项。
不仅如此,2018年,公司承担了由上海市经信委立项,第一批上海市工业强基项目“核电领域高效可靠焊接技术、焊材、工艺、检测、应用‘一条龙’”。针对国内及海外核电建设项目中主管道焊接设备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历时两年多,先后攻破20余项技术难点,自主研发形成“窄间隙tig自动焊机器人”等核电建造关键技术与设备,提升了公司高精尖技术研发能力,并在大型核电及非核项目成功应用,显著提升公司智能化、智慧化建造技术水平,助推公司数字化转型,更推动上海市工业强基和“四大品牌”建设。
科技领航 用实力拓宽发展空间
“强化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扩大高水平科技供给”是上海市“十四五”规划的重要目标之一。科技创新不仅释放了企业的想象力,更有效激发了企业的内生动力。正如赵晨曦所说,“我们始终保持创新的意识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的,唯有提高自身实力,才能为客户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
50多年来,中核五公司在深耕主业同时,努力延伸服务链,通过掌握新技术拓宽发展空间。立足上海,以长三角为主要民用市场发展基地,辐射珠三角等多个区域。凭借安装施工、土木建设的实力,铸造了一个个精品工程,并在lng和化工领域形成独特竞争优势。
中核集团劳模、中核五公司化工与天然气工程事业部副总经理杨小兵,是lng建设领域的“老法师”,从事该行业已有25年,走过了国内lng工程从无到有、从外国主导转为国人自主的奋斗之路。1997年,中核五公司承接了当时国内首个低温储罐的建设,杨小兵是其中主要参建者之一。据其介绍,初涉低温储罐拱顶施工,技术人员只能靠传统方法,像盖房子一样一点点往上搭,安全风险极大,施工过程缓慢,安装精度也难以保证。为了提质增效控风险,公司大力推动经验总结和技术攻关,于2011年形成了大型低温储罐建造全套施工工艺,并集成模块化建造、气压顶升、自动焊等关键技术,全面实现国内大型低温储罐建造自主化。
上海洋山港项目投产
随着时代进步,逐步融入更先进的bim技术、自动化和智能化手段,推动建造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为中核五公司在非核领域的腾飞奠定坚实基础。2021年12月7日,中核五公司在广西华谊低温罐项目上取得了同步完成两座双金属低温储罐拱顶升顶任务的胜利,由一家单位实施“双顶齐升”的壮举属全国首例。如今,中核五公司独立完成气压升顶的储罐已有60余座,涵盖了每个阶段最大最重的罐型,累计交付客户的低温储罐总容量已超过600万立方米,在建储罐总容量约500万立方米,业绩在全国遥遥领先。
除lng低温储罐技术外,中核五公司在非核领域的技术研发已渗透至精细化工、建筑工程、绿色施工等全方位主营业务板块。同时,公司紧跟国家“绿色低碳”政策,积极参与大型风电、光伏发电基地建设等新能源项目,争取在新能源业务方面取得新突破,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多措并举 厚植企业发展新动能
技术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创新机制的不断完善,人才队伍建设的不断加强,创新成果的持续转化,使得中核五公司在科技创新道路上不断提速,促进公司持续高质量发展。
中核五公司以技能大师/劳模为领衔人成立创新工作室,将其作为传承工匠精神的“新平台”,解决生产技术难题的“攻关站”,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练兵场”。目前,创新工作室设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领衔人罗开峰)、上海市劳模创新工作室2个(领衔人张发奇、郭玉炳)、公司级劳模创新工作室1个(领衔人杨小兵)。
以杨小兵劳模创新工作室为例,自去年成立以来,团队已吸纳技术人员27人,先后在大型低温储罐智能化建造、自动化工艺工装的研发应用等方面深入研究,并积极开展“劳模讲堂”,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工作室还组建lng建造领域专家团队深入项目一线,针对施工现场的“疑难杂症”及时进行技能传授和技术攻关。为满足建筑业高质量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迫切需求,去年,由杨小兵牵头,联合公司工程研究院和工作室成员开展关于《储罐拱顶气顶升数字化监测及控制系统》的科研项目,目前已完成数据测量与监测系统、信息传输接收系统等相关工作。
截至2021年,公司高级工程师及以上职称296人,工程师495人,工程师及以上职称超技术总人数50%以上。10余名高技术人才获得包括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中核集团首席专家、金山区领军人才等26项荣誉;40余名高技能人才陆续获得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上海市首席技师资助等成果项目荣誉共计84人次。
除此之外,中核五公司充分发挥公司技术中心和工程研究院的研发主体作用,逐步建成公司核心技术研发、共享、支持和服务一体化平台。目前,平台已与上海交大、上海电力大学等国内多家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合作建立联合实验室、工作站,推动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公司申报的全球首个国际标准《核电厂结构模块安装技术标准》获得立项,成为全球首个核电建造领域立项的国际标准,填补国际核电建安领域标准的空白。
昔年征战,借他山之石以攻玉。今朝克难,凭自主创新尽显威。
丰硕的科技创新成果背后,是中核五公司党委立足“三新一高”,充分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促落实”作用,坚决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落实“两个维护”,坚持“六个聚焦”,推动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
2021年10月15日,中核五公司第三届科技大会在上海金山圆满召开。大会紧扣“科技引领,智创未来,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主题,系统总结了近年公司在华龙一号核电、ap1000核电及lng等领域的技术成果,全面部署了新时期公司科技创新重点任务。
新的蓝图已经绘就,美好未来无限可期。中核五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赵晨曦表示,作为在沪央企,中核五公司将积极融入上海城市发展,在助力打响“上海湾区”品牌、长三角能源区域布局等方面展现央企担当,贡献央企力量。
栏目主编:李吉
文字编辑:崔家琛
本文作者:梁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