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述:邻居是独居老人,我比任何时候更想帮助他,跟居委会电联,结果……

最近我有一桩心事。

我隔壁的王伯伯80多岁了,爱人早年过世,唯一的孩子在美国发展后定居,属于典型的独居老人。80出头的他深居简出。在我成为他的邻居的这一年多来,有时候一个月都见不到他一次。疫情一来,隔壁楼又出现无症状病例,我们严格按照居委会要求尽量不出门,还要及时配合做核酸等防疫事务。老伯伯会不会遇到困难?他能及时收到做核酸的通知吗?他会登记健康云、提交各种线上申请表格吗?家里的菜和防疫物资够不够?我很担心,但我又跟他不熟。这下怎么办?

我住在市中心一个建造于2000年前后的商品房小区中,小区居民的老龄化趋势相当明显。就以我住的楼为例,一共26层楼,每层楼abcd四户共100余户人家,几乎每个楼面都有60岁以上的居民。

想来想去,我和楼里一位同是80后的邻居结了对子。

因为和她属于同一楼层,我们最近在做核酸时总会碰到。我俩先是互加微信方便联系,之后每次遇到对方,都心照不宣,商量一下彼此可以为我隔壁的王伯伯做什么。

比如,每一次做核酸,她提前去告知老伯伯一声,正式下楼做核酸前再通知一声。

我则负责每次遇到老伯伯,问问他是否有物资短缺,短缺的话,我第一时间帮忙准备。自己买菜或准备抗疫物资时,也留心帮老伯伯购置一份备着。

即便如此,我还是放不下心,给居委会打电话询问,想知道自己还可以在哪些事上帮上老伯伯的忙。

居委会同志告诉我,他们与小区内所有独居老人已建立联系。过往,常规工作是1个月上门4次,不方便上门时,会通过电话或微信问候。小区还建有“老伙伴志愿者”帮助机制,请小区里60岁以上的居民与80岁以上的居民结对子。平均下来,一个“小老人”结对约6位“老老人”,算是基本覆盖了小区内的结对需求。这样结对以后,确保彼此之间信息畅通、互相帮助。如遇重要社区事务,“小老人”则可以作为志愿者的预备队伍成员,与需要帮忙的“老老人”对接。之前,“小老人”可以提供的帮助包括了解生活困难、帮忙配药、协助发放防疫物资等。此外,居委会还会安排志愿者为不方便倒垃圾、配药的独居老人(含子女不住在身边的高龄老人)提供帮助。

听了上面这些话,我觉得还是挺靠谱的,心上的大石头算是放下了。

电话过程中,居委干部也提到,现在疫情期间,子女不在身边陪伴的老人(哪怕不高龄)都额外需要关注。她介绍了几个就发生在眼前的例子——

我们小区一栋楼里有位老人子女就住在附近。他平时吃饭睡觉都在儿女家,白天则会到位于我们小区内的“自己家”里坐坐。几天前,老人正好在“自己家”休息,不巧楼里出现情况,需要配合疫情防控,不能离开楼了。老人的三餐突然就没了着落,子女也无法过来帮忙。居委会干部知情后第一时间行动,帮老人落实了三餐,并联系小区内的党员志愿者提供协助。

还有一例,是有位老伯伯的老伴去儿女家帮忙照顾孙辈,儿女小区出现情况,老伴被要求足不出户隔离在家,一时回不来。原本,老伯伯完全可以照顾好自己,应付各种生活事务。可就在这节骨眼上,他突然身体不适,大小便都发生了困难,一时不知如何是好,只好向居委干部求助。

居委干部跟我讲,如今,大部分独居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无大碍,但如果遇到非常规配药、身体不适等突发情况,居委会还是要提前做好预案,及时搜罗可以为老人提供帮助的各种应急医疗资源(包括党员志愿者预备名单),而对于我这种独居老人的年轻“隔壁邻居”,感谢并欢迎我们多多留意、发现老人可能遇到的困难,帮助居委会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行动。

人到中年,我对“远亲不如近邻”这句话第一次有了体会,也更愿意相信,“好邻里胜于春风十里”。有了互帮互助的良愿和及时行动、互相补位,相信我们所有人都能更有力量,迎接生活中可能发生的各种困难和挑战。

栏目主编:龚丹韵

文字编辑:龚丹韵

本文作者:晓林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图片编辑:雍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