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要用好这个“制胜法宝”

目前,上海疫情形势严峻复杂。在关键时刻,进一步统一思想,一鼓作气,以群防群控思维再动员、再部署、再冲锋,至关重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用最少时间、最小成本防控到位,关键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需要全力以赴,坚决果断,不犹豫不动摇。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之一。只有统一思想,坚定信念,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行动上才能不打折扣,才能形成众志成城的合力,把城市治理能力与水平快速转化为抗疫治理效能。

在抗疫“最关键,最吃劲”阶段,每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4月6日深夜,中共上海市委发布致全市共产党员的公开信,要求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亮身份见行动,以毫不畏缩的战斗姿态,冲到抗疫第一线。全市党员闻令而动,不断加大基层下沉力量和力度,充分发动和组织群众。数以万计的党员干部和医护人员、社区人员、志愿者力量一起冲锋在前,守望相助,做好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最后100米”。

“我是党员,随时顶上扛住铆足”“共产党人,不是用来喊口号的”“同吃同住同劳动,一个睡袋就够”“这时候谈什么风险讲困难,就是逃兵”“老百姓的吃喝拉撒睡,都是分内事”……哪里需要,哪里就要有共产党员的身影,哪里最吃紧,哪里就要有共产党员的担当,把理想信念、初心使命转化为具体行动,体现到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体现到抗疫的点点滴滴。

“足不出户”“不落一户、不漏一人”“应检尽检、应收尽收、应隔尽隔、应治尽治”……全域静态管理,人民进入慢生活,各条线却要按下“快进键”,完成“接力赛”,开足马力与病毒赛跑。疫情阻击战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包含顶层设计、医地协同、行动联动、资源匹配、群众动员、外地支援等方方面面,需要充分发动群众,增强各方信心和决心,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开展社会动员。“一个也不能少”,特殊人群更不能落下,每一个生命都要得到全力护佑。倔强或坚韧的背后,是科学理性地采取防疫策略,是把人民的生命损失最小化。

防疫为了人民,防疫更需要依靠人民。这是一场全方位的人力组织战、物资保障战、资源供给战。千针万线,前后左右,基层防疫的事务更为繁杂,很多工作稍有疏忽,就要面对居民的问询、抱怨、指责,甚至谩骂,不仅需要同理心,更需要共情力。在协调化解各类问题中,儿童、孕产妇、高龄独居老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更需要精心关照,人的生命、人的价值、人的尊严都应得到悉心呵护。

疫情考验党员干部政治上过不过得硬,关键时刻靠不靠得住,考验党员干部动真碰硬、克难攻坚的劲头,任劳任怨、尽心竭力的为民情怀。如果背离疫情防控工作初衷,不仅会消减防控措施的执行效果,也很难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担当精神,提高防疫工作方方面面的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如果疫情防控中的形形色色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难以杜绝,就很难贯彻“人民城市”重要理念,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如果报喜不报忧,看不到老百姓急难愁盼,不仅执行上容易走样,操作中难显温情,而且往往在人员协同、行动联动、资源匹配等方面也很难作出快速反应,这样不仅会加重基层干部负担,而且很难争取到群众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使各项防疫措施难以落地落实。

疫情面前,需要每一位党员干部践行为民宗旨和抗疫理念,以顶真甚至较真的态度做好群防群控每一项工作,重实际、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不怕有问题,不怕有矛盾,敢于斗争,也善于斗争,设身处地为基层、为群众着想,从群众所思、所虑、所需出发来考虑和解决问题,和人民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将心比心、以心暖心、以情换情,切实解决居民实际困难,从而得到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筑牢疫情防控的坚强堡垒。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疫情大考面前,如何根据基层实际困难,明确党员干部“双报到”“双报告”的具体内容和考核办法,让党员干部从“沉下去”到“沉进去”,发挥实质性作用,依然有很多工作要做。要积极探索把一线、基层、艰苦岗位作为践行为民宗旨的“考场”,通过“下沉”“蹲点”“派驻”“联建”“挂靠”“结对”“认领”“包干”等多种形式,将各种治理资源进一步向居民社区下沉,重塑组织力体系,引导和指导相应社工、志愿者、居委、业委、物业等形成居民社区治理的合力。

(作者单位: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本文作者:胡静波

题图来源:新华社

图片编辑:苏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