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障疫情期间市民群众的就医需求,上海市东方医院多措并举,全面提升疫情期间的医疗服务能力。医院门急诊开展“点面结合、组合出拳”模式,确保急危重症绿色通道畅通同时优化急诊诊区分布;门诊实行“配药门诊+专科门诊”双轨并行,同时除急诊手术外,限期、择期手术也根据需要逐步恢复开展。
急危重患者抢救人次几乎翻倍
“医生,我可能食物中毒了,吐了好几次,吐完背也开始痛了。”4月21日深夜23时,50多岁的张女士脸色苍白,来到东方医院本部急诊。当班急诊内科医生赵燕听到呼救,急忙前来仔细询问病史。做完体格检查后,她判断张女士可能不是简单的食物中毒。
迅速做完心电图检查,赵燕发现自己的判断是对的——果然,心电图提示是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赵燕立即安排患者进入抢救室缓冲区,安排心电监护、吸氧,同时开放静脉通道,完成血生化、心肌酶类的一系列检查,并通知心内科医生紧急会诊。
由于小区近两天未测核酸,张女士及家属的核酸报告已超过48小时。急诊安排患者快速核酸的同时,医院当即启动无核酸报告患者急性心梗抢救预案,开通绿色通道。半小时后,患者顺利进入导管室做介入治疗。随后,张女士转入心内科监护室隔离病房观察,目前病情平稳。
东方医院急诊内科主任唐伦先表示,在克服医护人员因封控、外采、派驻方舱等减员三分之一的情况下,东方医院急诊通过加强人员排班、设置急诊诊区及抢救缓冲区、急诊抢救隔离室等综合措施,全力保证所有来院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与往年同期相比,医院急诊就诊总量恢复到69.3%左右,其中危重患者的就诊量明显增加,急危重患者抢救人次较往年增加到182.7%。”
急诊手术不停
“情况危重,按照疫情防控预案,立刻进行急诊手术!”这样的对话,在上海市东方医院急诊几乎每天都在发生。以南院神经内科为例,每日24小时开设神经内科急诊,疫情期间累计接诊急诊患者1076人,防护条件下完成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10余例,取栓4例,收治住院患者50余位。
一个周日晚上,南院神经内科卒中团队的徐陆冉医生接到预检护士呼叫,急忙赶到急诊通道。一位因右侧肢体完全瘫痪而不能言语的患者老邬被家人紧急送到医院。经问询,58岁的老邬在清晨起床时出现口齿不清、轻度口角歪斜及不自主口角流涎等症状,数小时后持续加重,右侧手脚开始乏力,逐渐加重到完全无法行走、不能说话,才被家属紧急联系送往医院。
是突发卒中!徐陆冉果断作出判断。老邬的病情进行性加重,已容不得等待,针对脑卒中的治疗,时间就是大脑!介入组肖亚平医生闻讯赶来,医院紧急调度:立即进入杂交手术室行脑血管造影及颅内血管开通术。
手术紧张进行,取栓支架到位,在脑组织复流同时,徐陆冉观察到血栓负荷不多,但因处于血管分叉部,可能存在“阀门效应”、血栓逃逸而增加手术难度。此时,整个手术室的人都屏气凝神,手术团队轻柔操作避免脑血管损伤,让支架与血栓充分嵌合,最终将血栓成功取出。脑血管造影及颅内血管开通术顺利完成,为老邬的康复争取了宝贵条件和时间。
限期、择期手术逐步开展
目前,东方医院择期手术也在逐步恢复。4月16日,东方医院南院心内科收到了来自60公里外南汇书院社区卫生中心的一通求助电话:“我们有位78岁的崔阿婆,莫名其妙反复昏倒7、8次,心电图不正常,不能排除心梗,请求转院。”南院心内科主任杨兵在了解情况后,立即联系院内绿色通道,将崔阿婆收入综合监护病房加强心律失常监测。
后续治疗中,通过反复询问病史,追溯社区救治医生的检查报告后,杨兵凭着发病时一段短短的心电监护记录,找到了她反复心脏骤停、反复晕厥的真相——反复发作性的“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与家属充分沟通后,在院内多部门配合下,杨兵“操刀”顺利为崔阿婆植入永久性双腔心脏起搏器。手术很成功,术后第二天,崔阿婆已经可以下地活动。
简易门诊、专科门诊“两手抓”
为了保证近期持续、大量的社区代配药需求,东方医院门诊前置,在预检台设立专人服务窗口指引,同步提供专窗挂号收费、专用诊台、专窗取药,大大方便了社区志愿者。进入东方医院南北两院门诊大厅,预检台前均有一块非常醒目的指示牌——“社区志愿者代配药服务台”。
各类专科门诊也迎来了一些阔别已久的老患者。南院消化内科主任钟岚在普通门诊遇到了自己的老患者,两人相见都感觉分外亲切。患者说:“家里药吃完了,也想请医生根据情况再评估一下治疗新方案。昨天看到钟主任在患者群里发布了就诊注意事项、接诊医生姓名、诊室具体位置等,马上过来了。太久没到医院了,这些细节的提前告知,也更方便我们来院看诊。”本周排班表上,消化内科门诊安排了4名临床经验丰富、副主任医师以上的医生轮班坐诊,4月25日当天共接诊患者70余人。
此外,东方医院互联网医院业务诊疗量也不断攀升,每日线上门诊量500多人次,同时鼓励已取得互联网医院资质的科室更多医生参加线上服务,进一步保障封控市民看病配药需求、减少人员聚集。
栏目主编:顾泳
本文作者:侍佳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