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血透病房:39张床位满负荷运转,封控期为200名患者做透析

“要不是医院开出了应急血透室,在封控期间,我们这些住在花桥的病友真不知道去哪里做血透析。”在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血透室,48岁的韩女士激动得落下眼泪。她是一名多囊肾患者,自2016年开始每周要在这里进行三次血透析治疗。

数据显示,上海有近两万名血透患者,每周需要进行规律的血液透析,是这个群体维系生命的关键所在。在昆山花桥,像韩女士这样定期要来上海嘉定海医大三附院做血透析的病人有近20人。

海医大三附院血透室一角。

护理人员在记录患者的治疗数据。

朱超医生在了解患者的病情。

患者在接受血透析治疗。

在上海实施疫情封控之前,海医大三附院血液净化中心的护士长费佩佩就带着护士们逐一通知了每位患者,帮助他们提前办理了住院手续,保证在整个疫情封控期间,20多位患者的血透析治疗不被中断。

疫情期间,来自封控小区的患者越来越多,海医大三附院紧急采购了多套血透设备,在72小时内搭建起可同时容纳4名患者的“应急血透室”,与常规患者全程隔离。值班时,医生们实行三级防护,陪伴患者4至6个小时。

护士长费佩佩在对正在接受血透析治疗的韩女士进行护理。

干净整洁的血透析室为患者提供了很好的治疗环境。

一名刚刚接受完血透析的患者在血透室外休息。

海医大三附院血液净化中心主治医师朱超今年2月刚加入医院肾脏病科徐成钢教授的团队,目前他和同事们主要负责血透析室的日常治疗工作。“我们4名主治医生和14名护士已经在这里持续工作了一个多月,39张透析床位满负荷运转,已为近200多名固定透析患者做过治疗。”

在医院的1号门设立的应急血透室,可同时容纳4名来自封控小区的患者进行血透析治疗。

应急血透室收治的患者必须进行抗原测试。

一名护士在为患者“上机”治疗。

应急血透室内,一名医护人员调节空调的温度。透析治疗中的患者容易体感寒冷,配备的空调给患者更好的关爱。

工程师计雁飞(左)对一台出现故障的透析机进行“诊断”维修。

专门为血透析患者在院内设立的核酸采样点。

避免血透析患者长时间排队造成身体上的劳累,也降低了他们交叉感染的风险。

为了打通患者就医通道,护士长费佩佩组织专人成立了防疫班、引导班和核酸采样班三个小组。医院还开辟了院内血透患者通道,制定专用路线,设置独立核酸检测场所。在透析治疗结束时,医护人员还会为透析患者进行核酸采样,解决患者出门做核酸的不便利困扰。

栏目主编:张春海

文字编辑:张陌

本文作者:赖鑫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