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淮北市党政代表团两次前往徐州考察。“就是来走亲戚的。”淮北市领导说。
“走亲戚”这个说法,既亲热,又形象。
且不说源起徐州的两汉文化在淮北大地上同样灿烂辉煌,且不说淮海战役中的两地一盘棋,且不说徐州淮北山水相连、人文相近……只说交通——从徐州到淮北,车程不足一小时。实打实的走亲戚距离。
车行路上,路两边不时闪过一排排杨树和红瓦房、一望无际的麦田,徐州、淮北景致几乎无二。而远处废弃的大烟囱和关停的煤矿山,也仿佛在诉说着两个城市同为老工业城市基地的旧时风光。当你走入街巷,回荡在耳边的“管乎”(徐州、淮北、宿州等地方言,意为“行、好、可以”),飘着香的地锅鸡和羊肉汤,让人“错把淮北当徐州”。地缘相近、人缘相亲、业缘相融,让两个城市越走越近。
其实,徐淮之间“走亲戚”的历史由来已久。上世纪五十年代,淮北煤田开发期间,徐州在人力、物力、技术等方面,有力支援了淮北建设。七十年代,在淮北发电厂建设过程中,徐州电力系统又给予了大力协助。
2011年,时任淮北市委副书记、市长牛弩韬率考察团到徐州市考察,此后两地党政领导多次互访,让淮北和徐州“亲上加亲”。目前,在淮北市的徐州企业有100多家,徐州籍企业家、工作人员1万余人,金鑫电动车、卫嘉健康科技等徐州投资项目落户淮北杜集区。借助区位优势,杜集区打造“飞地经济”,杜集经济开发区投资建设徐州工程机械产业园项目,总投资30亿元,主要承接徐州产业转移。杜集区段园镇内徐州产业转移企业约占40%。医保、不动产等各种涉及民生项目的“跨省通办”,进一步拉近了两地的“心理距离”。到徐州消费、就医、就业、上学、买房,成为很多淮北人的选择。
频繁的走动,激活了两地发展的“活水”。在淮北办企业的徐州人老吴深有体会:“这几年,淮北变化特别大,特别是环境越来越好了,城市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老吴的感受,在2022年的淮北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一一得到了验证。淮北全市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的关口;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40%;绿金湖矿山地质环境生态修复项目入选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采煤沉陷区生态综合治理工程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城市形象从黑灰煤城向生态美城转变。
然而,淮北和徐州在发展中依然存在不小差距。2021年淮北市gdp1223亿元,同比增长3.4%;而2021年徐州市以gdp8117.44亿元、增长8.7%的“双料冠军”,成为淮海经济区城市群中当之无愧的第一。
下一步,“亲戚”该怎么“走”?徐州、淮北都在思考探索。
2021年12月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徐州与淮北地理位置毗邻,对口帮扶水到渠成。此前的2021年1月,淮北市委八届十三次全会上,明确了淮北主动融入徐州都市圈,高水平打造承接长三角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战略定位。2021年9月,淮北市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把长三角一体化作为最大机遇,加强政策对接、区块链接、产业承接,深化淮徐战略合作,提升“双招双引”实效,加快园区改革创新。淮北至徐州观音机场高速公路互联互通项目已列入淮北市“十四五”发展规划。2021年2月淮徐快速通道开工,今年通车后,淮北市区到徐州市区将更快。
驱车赶往距离淮北市区不远的绿金湖,于湖畔环顾,看得见山、望得见水,一如徐州潘安湖的湖光山色。两个湖,都是在采煤塌陷区打造的人工湖,已经成为两座城市的标志性风景,为两个城市的转型描绘出绿色发展的“底色”和“底气”。
栏目主编:孔令君
文字编辑:陈抒怡
本文作者:孙冯燕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徐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