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华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累计超过百万余家,外商企业在中国的投资经营实现了双赢,不仅赚得巨额利润,实现了多方面战略目标,而且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独特贡献,以占市场主体2%的比重,带动了约4000万人就业,贡献了中国1/6税收和2/5进出口。
在8日举行的《企业国际化蓝皮书: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2021—2022)》发布会暨研讨会上,发言的专家学者、跨国公司高管均表示,外资对投资中国市场有信心,中国吸收外资的潜力巨大。
实际上,中国近三年在吸收外资方面实现了引资总量、增长幅度、全球占比的“三提升”,2020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实现逆势增长,达到1493.4亿美元,同比增长5.7%,占全球比重达到创纪录的15.0%。去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首次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达到1.15万亿元,增速达到14.9%,为近十年来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高技术产业吸引外资占比首次超过30%。今年1—4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744.7亿美元(不含银行、证券、保险领域),同比增长26.1%,其中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高达45.6%。
在新冠疫情反复延宕、地缘竞争加剧、世界经济复苏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吸收外资能够高位增长,体现出中国市场的巨大吸引力。一个原因是中国良好的投资环境。2020年1月1日,中国《外商投资法》开始实施,迈进制度型开放新阶段。2021年版《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和《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进一步将全国和自贸试验区的负面清单分别缩减至31条和27条。进一步扩大制造业开放,自贸试验区的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制造业条目已经清零,并在自贸试验区探索持续扩大服务业领域开放。
蓝皮书总结了外商企业近几年在华投资的两大特点:一是投资大项目。仅2021年上半年,新设和增资合同外资1亿美元以上的大项目就达到602个,同比增长了81.3%。如霍尼韦尔为上海宝氢提供先进的氢气净化提纯技术和整体解决方案,共同推动氢能在中国市场的生产与开发。二是投资结构优化,高技术企业外资占比快速提升,跨国公司总部和研发中心密集落地中国。如高盛集团将在高盛高华证券公司的持股比例从33%增至51%,摩根士丹利拥有90%摩根华鑫证券股权,并更名为摩根士丹利证券(中国)有限公司。
那么,外商企业下一步要怎么发展在华业务?蓝皮书指出,中国鼓励外资加大在服务业、数字经济、新能源领域的投资,建议外商企业将部分管理能力转移到中国,并加大在该三大领域的投资。
中国在服务业领域的对外开放与合作,是中国高水平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全球数字经济的领跑者,新冠疫情又加速了全球经济的数字化转型;瞄准绿色低碳经济投资新能源项目,是目前中国重要的投资新领域。因此,服务业外商企业可以在中国设立运营总部、研发和设计中心以及采购物流中心,在华业务重要性大的外商企业可以将部分管理能力转移到中国,而不是维持在总部,这样可以确保中国业务与企业总部之间良好的沟通,维持对市场的深入认知。
当前世界保护主义严重,全球经济下行,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冲击,跨国企业的全球投资经营受到一定影响。蓝皮书就此指出,在这种情况下,继续保持外商投资热情,消除外商投资企业面临的困难,助力其在华投资经营活动尤为重要。建议外商企业在中国拓展下沉市场,更多地接近目标客户和市场,降低劳动力成本,同时契合中国的产业转移趋势。目前,外资绝大部分集中在东部地区,2020年,东、中、西部地区实际使用外资占比分别为85.4%、5.9%和5.4%,比例差异极其明显。建议以政策措施或平台建设等手段,鼓励外资增加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发布2022年版《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征求意见稿)》。据了解,此次修订《目录》的基本原则就是推动利用外资“总量增加、结构优化”,目的就是要继续鼓励外商投资,特别是鼓励外资投向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重点领域,以及中西部和东北等重点地区。
蓝皮书由全球化智库(ccg)与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共同研究编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本文作者:樊江洪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朱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