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来临,让无数人魂牵梦萦的敦煌迎来旅游旺季。提起敦煌,人们总有一份神往。除了震撼人心的千年壁画,敦煌守护者们的故事更令人敬佩。
前有常书鸿,后有樊锦诗,作为敦煌莫高窟第二代守护人、曾任敦煌研究院院长的段文杰,同样在这片土地留下了值得被铭记的故事。
《敦煌人生:我的父亲段文杰》
他扎根大漠六十载,曾临摹敦煌壁画360多幅,这一纪录至今无人打破。他潜心研究、弘扬敦煌学,使敦煌研究院成为敦煌学研究的最大实体,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尴尬处境。
段文杰独子段兼善历时多年搜集资料、写作而成的新书《敦煌人生:我的父亲段文杰》近日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推出,让更多读者了解这位“大漠隐士”的故事。
段文杰1917年生于四川绵阳,1945年毕业于国立艺专,1946年加入敦煌艺术研究所,曾任美术组组长和考古组代组长,1950年后曾任代理所长,1980年任敦煌文物研究所第一副所长,1982年任所长,1984年任敦煌研究院院长,1998年任名誉院长,2011年病逝。《敦煌人生:我的父亲段文杰》分九章,立足于跌宕起伏的大时代背景,完整呈现了段文杰在不同时期对敦煌莫高窟的守护、传播和弘扬。
1942年,25岁的段文杰还是艺专学生,在重庆参观了两场关于敦煌的展览后,决心去敦煌看一看。1945年7月,他与艺专三位同学相约一起去敦煌。带着借来的一点路费,他们搭乘一辆拉货卡车驶向敦煌,路上又换了一辆客车。不曾想,客车出了故障,翻车了。等了几天,他们好不容易弄了几张汽车票,但没法直达兰州,只能走一站算一站,断断续续好几天才到达兰州。
刚到兰州,就听说敦煌艺术研究所要被撤销了。当时任敦煌艺术研究所所长的常书鸿要去北京争取,建议他们不如留在兰州等消息。同行另三人准备回到南方,并邀段文杰一同去南方教书。
段文杰决定等常所长回来。他在兰州找了一份临时的工作,给人写职业介绍信,后来也利用自己的专业,画一画壁报,拿一些稿酬。半年过去,终于等到了常书鸿。大家挤上一辆卡车向敦煌进发。一放下行李,段文杰就奔向洞窟。后来,他回忆,“我好像一头饿牛闯进了菜园子,精神上饱餐了一顿。”
在莫高窟,段文杰用扎实过硬的绘画功底和丰富的学识,不断寻找敦煌文物最好的临摹技艺。线描、晕染和传神技巧,一次次试验;头发、面相、手姿、衣纹,一遍遍练习……敦煌壁画,脱落漫漶之处很多,许多壁画正是在段文杰的抢救性复原临摹下,才得以复原本来面貌。
青年段文杰
复原临摹要求很高,在临摹之前,要做很多研究、查证、对比工作。形象不清楚之处,要从其他相似且保存完整的地方去找根据,并反复考证,再将其补全。段文杰的不少复原临摹作品,被称为“临本中的典范之作”。
1998年,段文杰退休后,敦煌研究院院长一职由樊锦诗接任。生命最后几年,行动不便的段文杰仍时时牵挂敦煌,念叨着“我要回敦煌”。
2011年1月21日,段文杰在家中去世。2012年清明节,敦煌研究院在莫高窟九层楼对面的金沙中,为段文杰立碑。一生守护敦煌莫高窟的段文杰,最后回到了令他魂牵梦萦的莫高窟,与妻子合葬在大泉河畔。
《敦煌人生:我的父亲段文杰》书封上,有段文杰的一句话:“敦煌是我生命的全部。”这样的执着,在段兼善笔下娓娓道来。樊锦诗为该书写下推荐,她说:“段先生一生热爱敦煌,矢志不渝,为敦煌文物保护、研究和弘扬事业奉献了毕生心血和精力,并且不居功、不自傲、不为名、不为利,展现了一位学者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栏目主编:李君娜
文字编辑:李君娜
本文作者:施晨露
题图来源:出版方提供
图片编辑:苏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