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省已实施新高考综合改革,“3+1+2”“3+3”的排列组合该如何选

6月27日, 河南、陕西、山西、四川、云南、宁夏、青海、内蒙古等中西部八地先后宣布将从本届新高一起实施新高考综合改革政策。

至此,全国已有29 个省份实现新高考综合改革。

“3+1+2”覆盖面最广

无论哪种选考模式,新高考最大的特点就是打破传统理科考“物化生”、文科考“史地政”的限制,选拔的同时增加了选择

第一批和第二批改革试点省份采取的是“3+3”选考模式,前面的“3”为语文、数学、外语3科,后面的“3”是考生要再从物理、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信息技术等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从第三批改革开始,有关省份提出了“3+1+2”的选考模式,“3”依然为全国统考科目语文、数学、外语,所有学生必考;“1”为首选科目,考生须在物理、历史科目中选择其中一科;“2”为再选科目,考生可在化学、生物、思想政治、地理4个科目中选择两科。

“3+1+2”“3+3”的基础上多了一层 “+1”的限制,前者仅有12种排列组合结果,而浙江(7选3)有35种,上海(6选3)有20种。“3+1+2”方案大幅降低了新高考对高中师资、教室等软硬件资源的要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在中西部地区和考生大省推进改革的难度。

“3+1+2”物生地最热门

第一批“3+1+2”考生在去年结束高考,随之也有不少针对12种组合单科选考比例的统计数据。

在物理和历史的二选一中,很明显选择物理的考生居多。这一现象在江苏最为明显。

这和高考的专业录取比例有关,因为物理是理工科类专业必选,而各高校理工科专业的招生人数也远多于文科类。如在今年公布的全国高校新增的31个专业中,工学类专业多达14个,占比约45%。

再看看“+2”的选择中,政治是选择人数最少的(平均选择率有38.14%),生物最为热门(平均选择率有64.44%)。

最热门的选考组合是“物生地”,其次是“物化生”和纯文的“历政地”组合。

相对冷门的是学科间关联度较弱的“历化政”“历化地”和“物政地”组合。

整体来看,涉及化学的组合更为冷门。这一现象在江苏尤为明显,近乎没有考生选报。主要是相比其他科目,化学可能要更难一点的缘故。

上海:选地理和生物最多

 “3+3”模式下, 没有了“+1”的必选限制,往年上海单科选考最多的是地理和生物。因为地理生物在高一就有合格考,所以高二就能参加等级考了。选地理和生物往往可以给自己的高三减轻负担。不过,2021年入学的高一生(2024年高考),这两门等级考的时间会有所变化。可能也会导致“3+3”的选择变化。

物理和政治是近年来上海选考人数相对较少的。但在2020年开始,随着物理考试难度降低后,物理热度也逐步回升,2021年数据显示,物理报考人数超过化学。

而根据教育部新的选科要求,物理、化学的权重有了非常大的提升。高校92个学科门类,其中55个门类要求物化双选,占比59.78%。

在新政下,志在理工科的同学们多会顶着压力进行物化双选,另一个小三门更可能会在压力相对较小的生物、地理中进行选择,考虑到医学专业的高要求以及学科匹配度,物化生将会是一个更主流的选择。

(知乎上流传的 “选科四象限”)

结语:这一轮高考改革之所以称为综合改革,是因为这不仅是一场针对考试方式和考试内容的改革,更是通过教学—考试—招生链条的整体设计,倒逼学生培养模式的变革。

从各地的反馈来看,学生选择权的增加显然带来了多重积极变化:一是学生发展更全面,文科思维与理科思维碰撞融合;二是成长路径更多元,选科组合强调个人兴趣特长,志愿填报也由学校导向转为专业导向;三是未来志向更明确,学习动力被有效激发。

栏目主编:张陌、尤莼洁

本文作者:李珺瑶 狄斐 刘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