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作为上海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区之一,长宁区已经集聚近6800家外资企业、1500多家外国企业常驻代表机构和近80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全区登记境外人口约占上海境外人口总数1/5。区内还拥有 27 家驻沪领事机构,约占上海总数 1/3。
聚力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精品城区,2020年,长宁区在上海首创区级对外表彰奖项——“虹桥友谊奖”,鼓励和表彰对区域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等有着突出贡献的外籍人士,同时设立“虹桥友谊联盟”,为各领域优秀外籍人才提供交流平台。
今年,又一批积极投身上海和长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外籍人才走进公众视线。历经疫情考验,他们扎根各自的领域持续发光发热,身体力行地诉说真情实感:“我们虽来自五湖四海,但有幸相聚上海,贡献力量,也将与城市并肩同行,因为我们都爱上海!”
2016年,一位法国女孩在上海发生交通事故,被送往位于长宁区的上海和睦家医院就诊。由于女孩的血型罕见,血液补给成了医生最担心的问题。然而,就在手术过程中,有超过80名志愿者为女孩无偿献血,最终帮助她转危为安,顺利完成了手术。
这些志愿者来自世界各地,他们共同的身份是上海市的外籍市民,而召集他们的是上海和睦家医院的一名尼泊尔籍医生,医院外科团队的成员、高级助理骨科医生阿思势(maskay·ashish)。
能够第一时间集结那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献血志愿者,得益于阿思势从2013年起就开始筹备,并于2016年正式成立的一支外籍志愿者团队“bloodline”,中文取名为“血缘”。
与上海结缘
1971年,阿思势出生于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一个医生家庭。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看到身为医生的父亲经常免费为穷人诊治。从小的耳濡目染,在他的心里种下了一颗善良的种子。学生时代,他成了儿童医院的志愿者,也正是在那里,他第一次为家境贫困的病人献血。
长大后,年轻的阿思势决定同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医生,实现自己最重要的人生价值:帮助他人。2001年8月,阿思势在特里布文教学医院担任了为期3个月的实习医生。
改变他人生轨迹的契机来自2003年,在由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主持的公开竞选中,他被选中远赴上海攻读硕士学位。当年9月,他开始在复旦大学学习汉语,不到一年就通过了汉语水平考试。2004年9月,他正式成为复旦大学普外科的一名硕士研究生,之后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开始担任住院医生,前后协助进行了150多例胰腺手术和其他各类腹部手术,并参与了胰腺癌的功能性ct诊断新形式的研究。
2007年11月,阿思势正式加入上海和睦家医院,2012年起主要参与骨科与运动医学科疾病相关的诊疗和手术。在人们耳熟能详的上海劳力士大师锦标赛、ufc(终极格斗冠军赛)等国际赛场以及《巴黎圣母院》国际表演团队、太阳马戏团的大型演出现场,都能看到他提供医疗保障的身影。
架起生命之桥
来到上海学习和工作后,阿思势逐渐发现,不少在沪外籍友人同他一样,也有无偿献血的习惯。但是,由于对中国无偿献血的情况尚不了解,大家想要奉献爱心的步伐只能暂时放缓。
2011年,阿思势第一次在中国参加无偿献血,这一经历让他很快就主动参与,作为志愿者与上海市血液中心展开紧密沟通,并积极组织身边的外籍友人参加上海的无偿献血活动。从中他找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并成了上海血液中心外籍人士小组的团队牵头人,带领活跃在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的外籍市民积极参加上海市血液中心发起的无偿献血活动。这样一支肤色、样貌、语言各异的志愿者团队,用自己的热血架起了一座温暖而坚实的生命之桥。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深知血液在手术中的重要性。”很早就担任上海市血液中心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总队骨干的阿思势,从2013年起,用了3年时间筹备,终于在2016年促成上海市血液中心无偿献血志愿者服务总队外籍志愿者团队“bloodline”的诞生,并把中文命名为“血缘”。作为创始人,阿思势对“血缘”倾注了极大心血,从创建筹备,到公众号的运营和动画图标设计,都出自他本人之手。
抗击疫情风雨同路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心系患者的阿思势向身边的外籍朋友发起献血抗“疫”倡议,组建了名为“武汉加油”的微信群。很快,群内就汇聚了200多名志愿者,成为疫情期间在沪外籍人士无偿献血的主要渠道。2020年2月起,“血缘”还组织了一个名为“生长六边形”的长期献血活动,帮助上海血液中心应对新冠肺炎造成的血液短缺。
今年3月,面对新一轮疫情考验,阿思势发起了“healing together(共同治愈)”活动,通过志愿献血助力打赢“大上海保卫战”。他还号召在沪各国友人通过录制视频来为上海加油鼓劲,为抗击疫情汇聚正能量。在他的影响下,6岁的女儿dia也开始积极参加这些公益活动——就像阿思势小时候受到父亲的影响那样。
疫情发生前,“血缘”不仅会定期组织献血活动,还以家庭为单位,将这些献血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呈现。随着时间推移,这支献血者队伍日渐壮大,与多个外籍人士协会、慈善机构、文娱、医疗、保健行业、企业和社区建立了合作,成员覆盖北京、天津、厦门、广州等13个城市。
为“血缘”奔忙的6年间,阿思势获得了多项荣誉与肯定:2019年,他作为“血缘”创始人荣获了上海“十大公益故事”奖;2020年,他被授予上海“白玉兰纪念奖”;同年11月,在由全国友协指导,市政府外办和市友协共同主办的“相聚进博守望相助”——《上海抗疫期间对外交流故事辑》新书分享会上,阿思势讲述了“血缘”志愿者们的抗疫故事;2021年,他受邀录制了市政府新闻办“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
从2004年开始扎根上海,如今已在沪生活、工作18年的阿思势,不仅通晓印地语、尼泊尔语、尼瓦尔语的英语,更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在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通过“血缘”相聚,增强对上海的认同感与归属感时,他也深深热爱上海,见证着这座城市的成长。“虽然我不是中国人,但我有一颗温暖的‘中国心’”。
栏目主编:董齐兴
文字编辑:俞宏浩
本文作者:舒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