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凝聚发展共识、提振市场信心,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联合上海市青年企业家协会共同推出《“坚定信心谋发展 全力构筑新优势”——海上“青企”说》特别策划,通过30余位上海青年企业家分享创业经历,尤其是面对疫情时迎难而上、勇毅前行的故事,激发沪上青年企业家们干事创业的激情、面向未来的勇气,营造“国企敢干、民企敢闯、外企敢投”的良好氛围,为上海这座城市带来源源不断的生机活力。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上海建工房产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上海市青年企业家协会理事朱立的故事。
上海建工房产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朱立
上海建工人都有怎样的特质?
每当被这样问及时,我的回答总是“执行力、诚信、工匠精神”,这是上海建工集团的文化基因。在上海建工工作已有22年,这些特质也早已融入我的血脉。也正因如此,我与上海建工房产共同成长的路上始终不惧困难,勇毅前行。
上半年那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已过去两个多月,办公桌上放着的那张由上海市金山天华路方舱医院指挥部颁发的纪念证书,“医者仁心,建工匠心;不忘初心,共同暖心”,证书上的一字一句都能让我回忆起与同事们在金山方舱医院并肩奋战的30多个昼夜。
2022年4月9日深夜,上海建工房产临危受命,为集团建设及运维的金山天华路方舱医院提供现场保洁及志愿者后勤基地的服务保障。次日,我们紧急成立金山方舱医院保障任务领导小组及工作小组,并从公司党员干部和骨干员工中火速集结40余名志愿者,陆续奔赴金山。
金山方舱要求4月14日交付,这意味着,留给我们的时间只有不足5天。与时间赛跑,是紧张且艰难的。愈是艰难,我们愈是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
工作组迅速形成有效工作机制,设立保洁服务、工程劳务、物资保障等3个小组,对后勤保障基地的改建和方舱现场物资供应进行部署。后勤保障基地原为上海建工房产开发的住宅项目,为配合防疫要求,我们在48小时内完成了基地346间房屋的改建,12小时内完成了基本物资采购,保证首批200名志愿者的顺利入驻;为抢在开舱前完成“开荒保洁”任务,我们更是铆足劲“加速跑”,现场200名保洁人员日夜赶工,驾驶员多次往返于相隔60公里的方舱和后勤基地之间,不惧风雨运送保障物资……最终,我们在封舱消杀前20分钟攻克最后的保洁“荒地”,将5030张床位和配套物资整齐有序地交接给方舱医疗队。在后续运维中,我们与市级医疗队共同努力实现了舱内“零投诉”“零感染”。
建工房产在金山天华路方舱成立项目党支部
随着疫情形势日趋平稳,团队又全力投入到复工复产中。
原定3月启动的新昌路1号、7号历史风貌保护旧改项目是今年上海建工与黄浦区合作的重大工程,投资金额超300亿元。公司积极响应上海“重振经济50条”中提出的“年内完成中心城区成片旧区改造,全面提速零星旧区改造”要求,经过多方努力,项目于2022年6月6日正式开工建设。而后,我们积极在防疫管理、人员管理、物资保障、组织实施等环节进行工作细化,千方百计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
一位老领导曾对我说:“年轻人就应该到一线去”,这样的信念也激励着我扛过疫情最艰难的时刻,更坚定了我坚守房产行业的初心。
大学毕业后,我便进入上海建工,这一干就是22年,是个地地道道的“上海建工人”。在集团的6年中,我做过财务、团委工作,也待过工程项目一线;2007年,我从集团转岗至上海建工房产,16年间,从综合管理、项目开发、项目投资再到管理岗位,一路走来,我也见证了上海建工房产的蜕变。
如果说多岗位锻炼能使人通过不同角度审视问题,从而选择一条正确道路的话,上海建工房产则得益于近几年的多元尝试,不仅经营规模和行业排名有了大幅提高,市场空间得以拓展,商业模式和运营模式也有了较大提升。
我们立足上海,跟随上海建工全国化脚步,积极参与国内市场竞争,聚焦长三角、京津冀及海南自贸港为核心的沪外区域市场,由一个地方性公司逐步成长为全国性房企;商业模式上,我们从以前单一的商品房、保障房开发,转变成商务办公楼宇、酒店宾馆、酒店式公寓、商业综合体、工业园区、城市更新、城中村改造等多元化业态开发;运营模式上,我们也从项目管理转变为目前的总部、区域(事业部)、项目三级管理体系,管理能级实现大跨越。
秉承着上海建工人的“工匠”基因,近年来,我们坚持品牌打造,加大了绿色科技研发和中高端商品住宅产品开发,逐步形成用户赞誉、行业认可的中高端“海玥”品牌体系。其中,南京海玥花园获得有行业奥斯卡之称的“国际不动产大奖”,成为一房难求的精品项目。正是上海建工房产对品牌孜孜不倦的追求,“海玥”系品牌得以成功实践,让公司在国内房企愈发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分享一组数据:24年来,上海建工房产从1.5万平方米的一个住宅项目起步,到如今年均开发规模超过350万平方米,在建在售“海玥”系楼盘达到14个,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最大单个开发项目投资超过300亿,这些数字恰恰说明了上海建工房产在坚持打造品牌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也越来越自信。
南京海玥花园
2020年,中国将“碳中和”上升为国家战略,宣布了“3060”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远景。今年上海市发布的绿色低碳“新赛道”行动方案中也表示,到2025年,上海绿色低碳产业规模力争达到5000亿元。从国家战略到区域目标,都将引发国内建筑行业尤其是房地产市场的深刻变革。
作为一名房产行业的青年管理者,我将切实践行国家“双碳”战略使命,在推进房地产行业绿色发展,创新可持续发展模式等方面主动作为。
在与集团领导及专业机构反复沟通论证后,近期,我以虹口区人大代表的名义向区政府提交了一份《依托北外滩区域建设,以bipv为抓手,大力发展低碳节能建筑》的议案,为建筑业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提供一种可行路径。结合北外滩区域远景规划和区域cbd建设,我建议加强与去年新成立的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联动,大力推广建筑光伏一体化(bipv)建设。建议以上海建工参建的虹口区91号地块480米地标建筑开展光伏建筑一体化建设试点,并规范设计,形成标准,未来复制推广应用。同时,要在全流程服务方面形成标准体系,可以建立系统性的投融资平台,在建筑产品开发、技术支持、商业服务、金融支持、能源运维等多方面,广泛整合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物业业主、电网机构和第三方服务机构资源,形成建筑节能减排与碳交易的闭环管理,助力碳金融市场发展。议案提交不久,便得到虹口区建管委“解决采纳”的答复,相关建议也已纳入区重点工作安排当中。
事实上,上海建工在“十四五”规划中已提出打造“城市更新、水利水务、生态环境、工业化建造、建筑服务业、新基建领域”六大新兴业务,为全产业链绿色发展添加新的抓手与动力。上海建工房产也一直致力于成为绿色科技建筑的实践者和领跑者,其中“海玥”系产品从绿色人居理念到bim技术和预制装配式住宅,都在最大限度地践行绿色节能理念,并通过不断更新迭代,发展出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科技住宅体系,获得了国内外一系列绿色建筑奖项。
我们身处时代变革的大浪潮中,尤其是疫情暴发以来,房地产行业面临巨大冲击。西方有句谚语,“每朵乌云都镶着银边”,寓意“危中有机”。也只有顺势而为,才能打造房企发展新格局。为此,上海建工房产找准定位,出台一系列改革举措。我们坚持“一体两翼,双轮驱动”战略:以商品住宅开发为主体,保障房建设和资产经营为两翼,城市更新与产城融合进行双轮驱动;我们更加注重精细化、高质量、有效益的企业发展;我们积极建设人才梯队,善用80后、90后的优秀青年,为他们提供干事创业的舞台。
改革永无止境。我始终坚信,不再以规模论英雄的房企发展时代,只要永葆初心,以技求远,以新求变,定能在转型征程中蹚出一条改革新路。
栏目主编:李吉
文字编辑:陈敏
本文作者:朱立
题图来源:上海建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