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根本立场,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和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全党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在新时代伟大实践中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旗帜、精神灵魂,之所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展现出巨大思想魅力、凝聚起磅礴精神力量、创造出强大实践伟力,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同和坚决拥护且日益深入人心,就在于这一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人民立场,始终贯穿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

所谓立场,系指人们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观察事物抱有的基本态度。政治立场是人们对社会的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利益分配、意识形态的理性认知和综合态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穿的人民立场就是为人民谋幸福,让人民过上美好生活,也是这一思想成为当今时代最现实、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是在人民中成长起来的、深受全国各族人民爱戴的人民领袖。“我是人民的勤务员”“要为人民做实事”“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是他对党和人民的深情告白和铿锵誓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讲话中提到次数最多的是人民群众,在基层调研中看望接触最多的也是人民群众,在决策部署中倾情关注最多的还是人民群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条红线和主线。

一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就是要坚持人民至上的根本价值取向。

坚持人民至上,首先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这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主体性原则的逻辑延伸,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基本经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因此,始终遵循“人民至上”的理念,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就是要坚持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坚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办人民之所需,对群众安危冷暖有着“时时放不下”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对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竭尽全力去帮助解决。

其次,要坚持以人民是否满意来评判党的工作和业绩。“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是阅卷人”,路线方针政策的好坏、党和政府的表现要由人民来评判。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多个场合谈及这一问题。如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我们党的执政水平和执政成效都不是由自己说了算,必须而且只能由人民来评判。”2015年在贵州考察时,他再次形象地强调:“党中央制定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哭还是笑。”又如,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他提出“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这些论述,都是强调检验全面深化改革和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

二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就是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真正让人民当家作主。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想问题、作决策、抓发展、办事情都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站在党性和党的原则的立场上。要健全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的各项制度机制,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通过完善优化制度设计,保证人民在国家治理中的主体地位。要充分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珍视人民所创造的经验、保障人民拥有的权利、重视人民所发挥的作用,把政治智慧的增长、领导能力的提高、执政本领的增强、领导艺术的提升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的火热实践沃土中,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营养和力量,依靠人民创造伟大历史伟业。

三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就要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恒心,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发展的根本目标导向。

要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谋民生之利,多做为民之事,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等方面持续取得新进展。要把民生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把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当成基层的“国之大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惠民政策,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各级领导干部要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多做雪中送炭、急人之困的工作,少做锦上添花、花上垒花的虚功。10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10次春节前夕考察,有6次把首站选在了农村,人民群众的生活过得好不好,是他始终如一、魂牵梦绕的惦念。每到一地,他都走村入户,询问群众的衣食住行,和群众一起算收入账、商脱贫计,谆谆叮嘱党员干部: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向往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发展全局,聚焦民生需求,优化制度设计,完善制度安排,千方百计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和最急最忧最盼的突出问题,推出一批又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推进一批又一批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的民生项目,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四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政治立场,就要及时防范、有效化解脱离群众危险,坚决同漠视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斗争到底,不断厚植党长期执政的政治基础和群众基础。

民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作风问题的核心是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采取断然措施大力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这场伟大自我革命。从颁布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局起步,以钉钉子精神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持续正风肃纪,成功刹住了一些过去被认为不可能被刹住的歪风邪气,党风政风社会风气为之一新。与此同时,以“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的坚定决心,以中外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力度持续推进反腐败斗争,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坚持重遏制、强高压、长震慑,不搞“刑不上大夫”、不容许出现“铁帽子王”,做到上不封顶、下不封底、有腐必反、除恶务尽,取得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更为重要的是,既坚决查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又切实解决发生在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从人民群众感受最直观、反映最强烈的问题抓起,着力整治扶贫、教育、医疗、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等领域漠视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有力推动了党中央各项惠民政策的落地生根、落实显效,切实让群众更多感受到了身边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果。

(作者为国防大学政治学院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本文作者:刘芳

题图来源:上观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