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路中山公园万航渡路终点站,中秋节大清早出现了不同于往常的热闹,不少乘客与车迷不约而同来到这里,他们在等待着什么?原来,今天起,20路“青年电车”退役,22辆“上海印象”复古款新车与改造一新的中山公园万航渡路终点站,正式与市民见面。
为了坐上今天的头班车,高中生小杨早早出门,从杨浦出发,凌晨4点左右到了中山公园站,等待了近一个小时后终于坐上新车。“从幼儿园开始,我就很喜欢公交车。一听说20路上新车,想着怎么都要来现场看看。”
还有车迷为了拍下停车场抬杆、新车驶出的瞬间,早上4点半就赶到了20路停靠的武宁路停车场。“我们又跟到了中山公园站,那里也有不少车迷和乘客,当时,看到公交车开过来,大家都跑向它,希望可以成为第一个上车的人。”车迷老张跟车转了两圈,“相比于之前的车型,新车更加干净和舒适,轮椅区的空间明显更大了。”
记者看到,新车型造型取自历代无轨电车设备的经典元素,车身侧面以雕刻画方式,呈现上海电车百年以来的重要变迁。“之前,我们推出了四种车辆造型设计方案,通过网友投票等形式,最终确定了新电车造型为‘上海印象’复古款。”市道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车厢内饰选用“怀旧的时光追忆主题”,整体色调以海派蓝色为主,呼应外车身涂装总色调,突出典雅、精致的装饰艺术风格,体现蓝调海派文化的氛围。对于市民们关心的“小辫子”,线路也予以保留。
20路新车型虽然外型“复古”,但“内芯”却科技感十足。它们采用了新一代智能气动升降式集电杆,司机不用下车即可完成常规的升降辫操作,并配置了强劲的动力电池。
在智能化方面,采用360高清环视、前向制动预警和辅助、油门防误踩、右侧盲区监测、变道辅助和驾驶员监测等智能化设备,充分保证车辆运营安全。不仅如此,全车采用低地板无障碍布置,设置无障碍翻板和轮椅区,为老年和残障乘客提供便利。
“新车不仅颜值高,舒适度也有了提升。”20路驾驶员杨师傅握着方向盘,心情激动,“今天一路上,好多乘客都在拍照合影,还有晨跑的市民,路过时特地停下来,过来看我们的新车。”
公交车辆是城市文化空间的重要载体。20路之所以有这样的热度,是因为它既是沪上百年经典线路,也是为数不多的无轨电车线路。回溯其历史,1908年3月5日,上海首条有轨电车线路正式开通。该线路由英商上海电车公司经营,自静安寺至外滩上海总会(今广东路外滩),线长6.04公里,这就是20路公交的前身。“这条线路串联起包括静安寺、南京路、外滩等区域路段,发展历程始终与上海几代人的记忆紧密交织。”巴士一公司副总经理叶路欣用一句话总结,“10个上海人有9个人坐过”。
今天,伴随着“铛铛”的报站声前奏,20路再度经历焕新。当历史和现代交融,摩天大楼和石库门的距离正悄然拉近。
延伸阅读:
承载城市记忆的“辫子车”
20路公交线,一大亮点就是市民熟悉的“小辫子”。今年8月,随着公交25路、22路、28路先后被剪掉“辫子”,启用“白金刚”新能源车,上海公交“辫子车”(即无轨电车)数量减少至9条。作为上海城市记忆的珍贵部分,至今仍保留“辫子”的线路,自然受到外界更多的关注。
上海人口中的“辫子车”,就是无轨电车。即使没有乘坐过,很多人大概也在影视剧中见过,中国第一条无轨电车线就是在上海诞生的。
1914年11月15日,上海电车公司开辟上海第一条无轨电车线路14路,自郑家木桥(今福建中路延安东路口)沿福建路至老闸桥(今福建中路北京东路口),线长1.127公里。
1916年9月21日,14路电车北端沿北京路(今北京东路)向东延伸至天后宫桥(河南路桥)。此后的漫长时光里,14路线路经历不断地调整,增长或缩短,但从未被取消过。
1984年地图:14路打虎山路终点站
到20世纪90年代,上海一跃成为拥有全亚洲最大规模电车系统的城市。那时候,22条电车线路、近1000辆铰接式无轨电车在街头行驶,载客量占全市公交客运总量30%,运营规模亚洲第一、世界第三。而上海生产的sk500系列无轨电车,更是全国众多城市电车线路的主流车型,甚至还走出了国门,最远来到了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
很有意思的是,对上海交通发展影响重大的无轨电车,也融入了上海的俗语之中。相较于有既定轨道的电车,无轨电车在当时看来,显得“无序”“不靠谱”,因此上海话中“开无轨电车”成了说话不着调、乱说一气的代名词。此外,通宵工作被称为“开夜车”、步行被称为“开11路电车”等,都有着同样的源头。
稍年长些的市民或许还记得,无轨电车顶上的“辫子”,需要连着沿途的电线,靠它们供电方可前行。一旦遇到路面颠簸、风雨大作等情况,就很容易“翘辫子”——因“辫子”与电线脱离接触而导致车辆断电停止运行。这时候就需要公交司机下车,手动把“辫子”给搭上,再继续开。
司乘正在手动为“翘辫子”的16路无轨电车接上架空线
为了减少公交车突然停摆的情况,后来无轨电车的司机在正式上岗前,会熟记这条线路的状况,譬如遇到电门,千万不能踩刹车;有些点位得加速开过,有些点位则需要慢慢地“趟过去”等。行车时不仅要看左右前后,还要向上看,比现在的新能源公交车更麻烦一些。
随着车型的更新,这样的烦恼正慢慢减少。以20路为例,此次退役的“青年电车”可以借助副电瓶,实现30多公里脱网行驶。到了要跳过的区段,只需按下车内按钮,“辫子”就能自动降下来。并且,架空线上安装有吸附器,“辫子”在驾驶员的操作下就可以被吸回原位。
随着上海“辫子车”日益“瘦身”,很多人担心,终有一天“辫子车”会彻底消失。对于要不要保留“辫子车”、保留哪几条,长期以来也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
对此,你怎么看呢?
栏目主编:陈玺撼
本文作者:束涵